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175)
战争的胜败他能接受,但是、但是……灭族。
他从来没想过。
“臣深知,此举有伤天和。”卜祯认认真真地解释,试图说服拥有一副软心肠的陛下,“只是戎狄每年南下,侵扰北疆,伤人无数,已是恶邻。如今又与西方红发夷人勾结,聚集全族之力,与盛朝开战。臣认为,不可再留。
“往日对方多骑兵,草原茫茫,难以辨别方向,只能驱逐。现下正是大好时机。”
经过他的诉说,明慕居然觉得接受了他的说法。
“若此患不除,以后若是再与西洋夷人勾结,耗费盛朝兵力、侵扰百姓、消耗军费……更是得不偿失。”
最后这句话,让明慕彻底下定决心——
这些军费本来是想改善全国道路网的!他还有那么多事没有做!
却只能先筹钱,耗费在这莫名其妙的仗上!
卜祯想了一个法子,作为回转的余地:“若陛下心有不忍,可以留下老弱病残和幼童,去矿场做苦役,只是代代不得用。”
矿场的苦役都是给戴罪之身的犯人,有专门的人负责看管,一辈子也跑不出来,更别说为族报仇。
“……好。”
明慕答应下来后,心却在砰砰狂跳。
他右手捂着心口,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未来进程。
或者说,当他醒来的那一刻,历史就已经改变了。
——
简单的商议之后,皇帝下达了调兵的命令,内阁负责发放到对应的将领手中。
凡盛朝精锐将领,皆收到此令。
此外,其余补给,如同流水一般送去北疆前线,可见盛朝此时,不打算议和,并决意与戎狄彻底分出胜负。
燕都准备得热火朝天,上下都已经有了完善的流程,并不需要明慕操心。
至于火器改进,也不需要他亲自动手,只需吩咐下去,宫内的兵仗司便自行开始研究配比。
火药配比已有许久未曾改进,兵仗司一日日如同死水一般,上一次改进火药还是二十年前。此时陛下重新关注起兵仗司,内宫的“福利”又进行了优化,上上下下,便铆足了劲,非要在陛下面前表现不可。
黄册一事虽然也在忙碌,但这次,倒是因为监管得当,重新编纂的速度极快,已经在走最后的盘账流程。
皇后也在算账。皇家的资产很多,都是内监来管,因为先帝不管政事,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疏忽职守的情况,有不少亏空,得慢慢理清,再转亏为盈。
这么一看,唯一空闲的,居然是明慕自己。
如今是八月下旬,缪白的课已经顺利进行到第二阶段:不拘课本,畅所欲言。
这次正好有朝中事能直接作为案例,她先说了户部黄册一事,赞许道:“陛下做得极好。”
“黄册一事,古已有之,自秦朝,便有记录国民情况的竹简,代代至今。前朝末年,战乱不休,旧都被大火燃尽,相关记录也全都丢失。太祖开国来,下定决心要制作一种彻底了解百姓的记录册,黄册由此而生。”
她简单介绍了一下黄册的来由,又道:“只是黄册编纂不易,耗时甚久,太祖时,仅一月便能统计结束;而后时间逐渐拉长,先帝在位,居然七年六个月。”
“舅舅也是一个多月弄完的,是不是可以和太祖爷爷比拟?”小郡主眼睛亮晶晶的。
自从舅舅说,要和她一起写作业后,不论多忙碌,从来没有缺席过——生病不算。
舅舅不论对谁都特别有信用,特别好。
缪白被小郡主的话逗得忍俊不禁:“是,陛下确实才能过人,才能完成如此壮举。”
还在等着太傅认真解释几句的明慕:“?”
“等等,也不是我一人的功劳,是上下齐心。”他急急忙忙解释。
习惯了现代的高效率,明慕其实不觉得这有什么,只是统计个档案而已。
就连下派仪鸾卫,都是内阁提醒他的。
可实际上,若是这么简单就能理好黄册,先帝怎么会拖了那么久?富人豪强、甚至与官府有点关系的,都想减免自家税收,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改名置地简直是最初级的手段,更有甚者,直接在装订时选择浆糊,不出一年,整本册子都要被啃咬殆尽。
一年,甚至连黄册都没修好,原册就已经没了。
来修订黄册的学子都是义务劳动,没了正好,还能减轻他们的工作量,能快点做完这些。至于朝廷税收?只能按照往年的标准,一层层压到县令处,而县令与本地豪强士绅有联系,直接去被置换的穷苦人家中催税。
若是继续如此恶性循环,不出百年,盛朝便会自行崩塌。
明慕只认为,他做的就是增加朝廷公信力,增加监管力度,完善奖惩等,偏偏这点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却能让官员和百姓都信任他,以至于完成了快速修好黄册的壮举。
“陛下不必妄自菲薄。”太傅只叹气。
陛下什么都好,只是有些时候,过于谦虚了。
明慕只疑惑:“是吗?”
见其他两人都点头,这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可能真的算了不起的……
他对盛朝的行政效率其实没有一个确切的认知:前世的信息化时代自然不必多提;西宁府吏治清明,地方又不大,大家都有共同的敌人,在风沙之中,艰难地存活下去,自然是用十二万分的心。
以至于,明慕还觉得盛朝的行政效率慢吞吞的,但一想到幅员辽阔,只能忍耐。
缪白只无奈摇头,细心教导郡主:“陛下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要在短时间内弄好黄册,郡主可知,是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