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272)
——
比沿海战报更早一步传过来的,是小女孩塞入举报箱中的那封信。
信封上的字迹稚嫩,用得是乡下最普遍的黄纸,实在不登大雅之堂。
金陵的通政司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打回去。
可转念一想,谁说稚子不懂事?且看燕都的郡主殿下,年纪轻轻,行事却颇有章法,又有陛下在背后撑腰,谁都不能看轻了她!
再说,那位在北疆立了莫大功劳的郑冲郑千户,也是年纪轻轻,过了年才十七岁,却一跃从农人变成千户。
可见英雄出少年。
只有通政司才有资格拆开信件,查看里面的内容,并根据内容所属的不同,分到不同的部门中。
一开始是全部送去燕都,可这样耗时耗力,浪费成本,陛下觉着麻烦,正好金陵也有一模一样的六部,便根据距离划分。若不知如何处理的,再送去燕都,让陛下定夺。
南方文风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又有前朝打下来的底子,本地官员一向自豪治下的安居乐业。
可这种自豪,被一封轻飘飘的黄纸打碎了。
里面用简单的语言写了一家老幼的遭遇,能立刻联想到前些日子在各地流传的戏曲《白毛女》,陛下仿佛天神降身……啊不是,深谋远虑,居然真遇见了类似的事情。
土地之事归属于户部,于是通政司将其送往户部,金陵的户部尚书见了,立刻大怒,就要去让那地主将老幼的土地归还。
“先等等,大人。”
左侍郎及时制止了对方的行动。
在户部这样要紧的部门,再加上金陵户部是多年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干活的地方,此地的人大多谨慎:“大人是想要一家安宁,还是一地安宁,还是整个盛朝安宁呢?”
“这三者又有什么区别?”
“若大人只想一家安宁,便出些银子,给她们还了债务;若想要一地安宁,便了解各地老幼的田亩情况,一一补偿。若想要盛朝安宁,咱们便……”
左侍郎话语未尽,指了指天上,低声道:“……便送去燕都。”
稚子语言朴实,不懂修辞,偏偏是这样,才更显得打动人心。
户部尚书看了看黄纸,由于用的墨水不好,字迹已经开始模糊了,点了点头,将信放回原来的信封,又叫人拿来南方各地的黄册,和几位同僚核对数据,最后写了一封奏疏。
正值寒冬,只能走一半水路,一半陆路,到明慕手上,已经是元月七日了。
“这个时候送上来的奏疏,一定是要紧事。”明慕在接到消息后,放下了手中捏得扁圆的面团,洗了洗手,再擦了一下脸,对皇后和郡主道,“我去去就回。”
掌握了面团,后面的切肉、砍菜、调料等几乎毫不费力,再加上每次明慕都会夸赞任君澜饺子包得好看又好吃,一下子点燃了对方包饺子的激情,恨不得天天做给他吃。
明慕一想,干脆拽明璇过来了,当做实践课程。
两人都应了。
只是等明慕的身影不见后,两人对视一眼,又飞快地撇开,迥异的脸上露出如出一辙的情绪——
切。
91 第九十一章
◎登基第八十三天◎
那边的眉眼官司明慕暂且不清楚。
冬日寒冷, 又只是一封奏疏,明慕便不去宣政宫了,而是直接就近, 去了太平宫, 打开了奏疏。
里面的数据一长串。
不错不错, 在他的影响下, 金陵的六部也学会用数据说话了。
明慕挺喜欢这种传统, 看完标题,发现这是一份老幼的家中田亩情况。并且数据相当不乐观,很多老幼家里的田亩数量很少,甚至有人为零。
土地是根本, 没有土地,要怎么活下去呢?
盛朝对老人和幼子抱以宽怀。若是贫困老人,且年龄在八十岁以上, 每年有“绢一匹,棉一斤, 米十石, 肉十斤”①, 若年龄超过九十岁, 还会翻倍。至于幼子,若是父母双亡,当地的济幼堂也会给予一定补贴。
多少是根据地方财政情况来, 若一切都从燕都拨,不说别的,那个肉在路上就得臭了。
折合下来, 只能说勉勉强强能混个温饱, 再多就做不到了, 因而土地格外重要。
但是他们想保留土地也很难。因为个人没有耕种的能力,只能请别人播种,一年下来,除却雇佣费用,实际上也没多少粮食。
他还没看到后面,只对着这些数据,开始揣摩对方的用意。
尊老爱幼是一直以来的传统,目前朝廷也不缺钱……
先前的社保构思再一次冒了出来。
只可惜没有大数据,不然……唉。
但是对于老幼的帮扶可以更完善一点,完全不需要卡八十岁的年龄,现在能活到六十就算高寿,此事等到元宵之后再议。
明慕继续看下去。
后面的内容则是和他想的大相径庭:对方不是说如今老幼的抚养方式,而是在说霸占田地。
而后又看了奏疏最后附着的信封,打开之后,只歪歪扭扭地写了几行字,迎面而来的就是:
“家里没有地了。因为欠债被收走了,只给了三两半。”
明慕仔仔细细地看完,根据奏疏上面的补充,才清楚具体情况,眉目不由得沉下,隐隐有怒意。
正是因为这种变相的“土地兼并”多了,才会导致流民,增加社会动荡的几率,进而出现各式各样的“人祸”。
不论什么时候,苦的都是百姓。
若没有先前的清理黄册,甚至现在田亩都分不清,不乏有人将自己家的田放在别人名下,减少自己每年的税收,进一步压迫穷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