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长明(33)
江君熠摇了摇头:“孟锦人际关系简单,也没有仇家,那便排除仇杀。”
“但是情杀....”江君熠顿住:“她以成婚三余年,凶手应当不会蛰伏这般久吧。”
池卿清认同的点了点头,刚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又忘了,便索性不去想。
她吃了一口鱼肉,肉十分细嫩,入口即化,辛辣中带麻:“蛮不错的哎。”
江君熠笑道:“喜欢咱们就多来。”
池卿清不说话,安静的吃着。
饭后,她倚坐在酒楼雅间内的窗户旁,看着晚间热闹非凡的街道安静不语。
“卖糖葫芦了~”
“胭脂,五颜六色的胭脂!!”
“算命喽算命,十文钱一次!!”
嫩黄色的衣服衬得她本就娇俏的脸庞更加可人,一举一动都宛若画卷中走出来的人儿。
“瞧什么呢这么入神?”江君熠走进顺着她的目光看去。
池卿清摇了摇头:“无事,只是觉着好久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景了。”
春夏走过来给她披了一件外衣:“姑娘近日烦劳,好容易等来的上元节又被迫破案,自然觉得怅然。”
江君熠不语,静静思索着。
池卿清也没应她,眼神忽然瞥见下面摊位上一个格外精致的虎头鞋。
她心念一动,想起家中大着肚子的嫂嫂:“春夏,随我下去把那虎头鞋买了,我看着针脚弄得着实不错。”
春夏阻拦道:“姑娘要想要可以直接让小厮下去买,何必亲走一趟呢。”
池卿清话语不容拒绝:“那可能是我第一个小侄子侄女,送他们的礼物怎能假手于人。”
春夏被她说动,无奈应下,笑着陪着下去:“姑娘如此心意,菩萨真人定会赐您一个听话可爱的侄儿。”
一旁江君熠听了她们的对话轻笑一声。
不经意转向窗外瞥见角落熟悉的身影,面露杀意,后很快调整状态负手而立:“我也一同下去吧,刚才瞧见了熟人身影,去叙旧一番。”
池卿清点了点头。
继而反驳春夏方才的话道:“不是我,是我们家,出门在外可莫要胡说,免得让人家听了贻笑大方,再说你家姑娘我想要孩子什么的....”
春夏歉意的笑了笑,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是。”
两个刚下楼,就听到下面传来阵阵哄闹。
池卿清走上去瞧,就看见许多文人墨客在此齐聚。
还没等她细看,身边就靠近了一个店小二:“姑娘如若想看可以进去瞧瞧,这里每隔七日便会有许多文人聚在一起,我们家掌柜还为此专门批了一出大包房。”
池卿清笑着点头谢过,出去买了那一双虎头鞋,回来见江君熠未归,便索性下去,去那个地方看看。
“何为天下大同!何为天下大义!何为天下太平!”①
主讲人话落,便有一留着山羊胡的书生站了起来。
“天下大同,不就是现下吗,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②
听着他们的交谈,池卿清觉着十分有趣,叫来小二弄了壶茶水,便在角落坐下。
“这位兄台,你这不就是在言《礼记》吗,有何议论之说。”青衫书生起身反驳。
山羊胡问:“此言差矣,天下大同,不就言说于此吗?”
“天下大同是孔老夫子设想的一个社会。”说着青衫书生还对一旁握了握拳,以表敬意。
“他原是宣扬的“人人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可你看现下如是吗。”
“怎不是?天子贤德,是非分明,太子虽被案子牵连,但众人皆知,他只是被牵连。”山羊胡不明所以。
“天子贤德,大明之事,无论什么都被记载,史记有言,大体便是....”青衫男子解释道。
他用自己的话徐徐道来史记内容:
大明七十六年,明全帝即位,改国号“世耀。”
明全帝即位后大兴科考选举人才,许多能人异士得遇伯乐,纷纷涌入朝堂。
后听取农门状元意见,开垦荒地,种田造林,让民众人人得以饱腹。
次年匈奴进犯,明全帝代领一众武将以诡异的兵法以一万步兵拿下敌方城楼,大杀四方,狠狠震慑周边小国。
世耀五年,百姓合乐,不愁吃穿,边境安宁,无战乱。
然无外患却内忧重重,世耀年间,凡有专长,能吃苦者,皆可衣食无忧。
但总有碌碌无为又不想劳动者,靠烧杀抢夺坐拥其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一年不到,便出现了数百起杀人案和十几起连环案件。
百姓人人自危,生怕伤及自身,世耀六年后,虽无大恙,但大街小巷再不复当年盛世。
青衫书生连连逼问:“‘盗窃乱贼而不入’,此应了吗,现如今案件频发,‘安’了吗,不过空有其表!!”
听着他们惊人言语,池卿清丝毫不觉慌张。
当今天子圣德,为约束自我,特仿照齐威王之发“能面刺之过者,受上赏。”
还未等他们辩论出什么,池卿清余光就看到了江君熠回来。
她赶忙起身,过去找江君熠。
毕竟吃完饭后就该处理案子了。
七拐八绕出了书生聚集之处,还未上楼就被一人叫住。
“姑娘且留步。”
池卿清不知是叫谁,但下意识回头,就见眼前是方才那位青衫书生。
他见池卿清回头,上前一步:“姑娘....”
刚想说话就被春夏挡了回去:“公子有何事不妨直说。”
青衫书生自知冒昧,后退一步:“我方才与三两好友在里面议论之时,注意到两位姑娘坐在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