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1472)
刘封双目微微一缩,淡淡问道:「可是那士族门阀之见?」
宗预轻微点头,并未说话,他也是世家出身,自然明白这其中盘根错节的关系和复杂程度,士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成见之深,并非三言两语或者刘封和诸葛亮颁布的几项政令就能改善的。
阎宇是当年战乱之时的孤儿,被一名青楼女子收养长大,这女子本是没落世家之后,所以阎宇倒能读书写字,正逢蜀中举办文武大比,他便是第二届比赛的文比第一人。
刘封知道素有才干,处事勤勉,处事精细,历史上担任过任庲降都督,出镇南中,只是后来黄皓专权,或许正是因为身份的缘故,才被其拉拢,搞得晚节不保。
阎宇能升任右将军,能力还是有的,他在朝堂虽然不受待见,但派他管理山越军,便不会存在士族门阀之见,这几年与王惇一同训练山越军,颇有政绩。
汉末时期士族门阀拉帮结派,导致出现两次党锢之禁,这是朝廷对这种威胁的打压,但都无济于事,甚至连重用寒门的曹操,也在曹丕称帝之后对士族做出了诸多妥协。 (5,0);
后来司马懿之所以能谋反成功,就是因为他是是士族的代表,被曹家打压的许多士族对曹魏早就不满,司马家才能一呼百应,可见这个时代士族势力的可怕。
诸葛亮同样也出身世家,对这其中的矛盾和纠葛更为清楚,但他却也主张削弱世家对朝廷的影响,提拔有才干之人,打破这种士族的垄断。
刘备在汉中称王之后,联合刘巴、法正等人颁布《蜀科》,依法治国,便是对士族的一种削弱和打压,提高百姓的地位。
但这个时代有才干之人大都出于世家,治国布政治都要文人来做,朝廷想要运转,还要依靠这些人,最终权力还是落于世家之手。
所以刘封提出的文武大比得到刘备的赞成,乃至后来的科举也是诸葛亮一手颁布,有这两人支持,即便有人心生不满,也只能悄悄忍着。
但刘封却知道,在郡县开设学堂之事,可是不少人在暗中阻挠,太学院中的人,一心只想借着大汉这杆大旗培养自己的门生,将来为自己所用,真正能接纳平民百姓,想着为朝廷培养人才的,恐怕寥寥无几。
至少现在还未发现这样大公无私的真正大儒,即便是从东海请来的那几位孔门弟子,也不过是因为孔融被曹操杀死之后家族实力大打折扣,想要藉此机会崛起而已。 (5,0);
阎宇这样的文武官员如今在朝中已然不少,但没有家族底蕴,没有人脉,看似加官进爵,但在背后还是被人非议指点,甚至孤立。
这一股隐形的势力,其实才是刘封真正的心头大患,没到这个时候,他就颇能理解孙权为何会因为鲁王党之事怒火中烧,不惜损耗东吴实力也要将五大家族清洗一遍。
这是忍耐和无奈之后的爆发,甚至带着一丝报复的快意!心中念头电闪而过,刘封暗自咬牙,问道:「不知阎将军要与何人联姻,竟还如此慎重?」
第1357章 陆家算计
(4, 0);
世家之祸,根深蒂固,这是大汉朝的一大毒瘤,也是极大的隐患,两晋到五胡乱华便足以为证。
刘禅时期,诸葛亮辅政,关羽、刘封主军事,每三年举办一次文武大比,网罗诸多人才,许多落魄寒门士子得意进入朝廷。
近十年过去,没有世家底蕴的寒门子弟占了三分之一的数量,虽然还不足以出入朝堂,与王公九卿分庭抗礼,但这种崛起的势力,让世家大受威胁。
只是早有诸葛亮和关羽,今有刘封、姜维,这些人都是对世家颇有成见,谁也不敢言语,各自暗中发展,培养族中子弟,以求出人头地,压制寒门。
在大汉境内,如今世家唯一能和朝政抗衡的便是绝不和寒门子弟联姻,更不会让自家子弟与寒门之后交往,即便在太学院,也是分了好几个书院,各处一室。
这些事情,刘封自然看在眼里,但他并未加以干涉,凡事总有一个过渡阶段,欲速则不达。
他明白思想教育及改变的重要性,现在更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年轻甚至少年一代身上,等这一辈老固执渐渐老去,新生力量的理念将如春草一般,以新的姿态蓬勃生长。
而这一代的重点,就在以汉帝刘谌为首的朝堂开始,刘封之所以有信心,就是赌在历史上北地王当年那慷慨壮烈的一幕之上。 (5,0);
这样中心胆烈之人,虽不敢与位面之子刘秀相比,但至少从性格上判断能算得上一位明君。
这许多年征战,刘封阵阵感受到了时光流逝之快,转眼间而立之年早过,依然是三国鼎立的局势,战争的残酷和人心的安抚难度远远超过他的想像和理解。
一项政令,一道诏书,无不关系着民生大事,这绝不是游戏中攻下一座城随便发号施令那么简单,更不像史书上那般寥寥几笔就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战争带来的破坏,要想恢复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一个人安家有多难,朝政的发展就有多缓慢,没有百姓的安稳,何来丰厚的物资钱粮打仗?
彻底融入这个时代,感同身受,刘封已经隐约觉得,能在有生之年平定天下,征服四海已经是全力而为了,至于振兴国政,安乐百姓,还要靠刘谌自己的能力,这已经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
刘谌正在长大,权力之争在所难免,以史为监,刘封尽量避免这一类的悲剧发生,只求此生不虚度,轰轰烈烈,风风光光便足矣!宗预也是南阳人,曾随张飞入蜀助平益州,又受辟为诸葛亮手下主簿,升任参军、右中郎将,出督永安,也是一名见证蜀汉兴起的老臣,对刘备入蜀之后的种种改革感触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