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1938)
辛敞闻言一阵激动,赶忙起身抱拳道:「殿下差遣,属下自当尽心竭力,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嗯!」
(5,0);
刘封微微点头,言道,「如今天下大势已经明朗,魏国兵微将寡,已无反抗之力,唯独夏侯霸、毋丘俭二人麾下还有十余万人马,实为大患。」
辛敞却苦笑道:「但其二人拥立曹霖为主,便与邺城无关,河北之地早已无兵可调,如今内部分裂,实乃自取灭亡之道。」
夏侯霸二人拥立曹霖之事,也是昨晚辛敞到朝歌时才听说,危亡之际文武大将还搞分裂,无异于自断臂膀,如果自己当初决策错误跑去邺城,恐怕也要变成亡国之臣了。
不过此事说来也是巧合,拥立曹霖为主可不是朝夕就能决定的,想必夏侯霸和毋丘俭蓄谋已久,加之司马懿父子名声急转直下,司马昭又在邺城大开杀戒,铲除曹氏党羽,让二人心生惶恐,不得不起兵自立。
但不料他们刚刚另立魏主,司马懿父子便同时被除,曹泰等人虽然重新占领邺城把持皇宫,但青州已经自立,成了定局,夏侯霸二人骑虎难下,只能将错就错了。
如今邺城孤立无援,兵力空虚,北海非但面临汉军威胁,还遭到青州兵马的讨伐,而夏侯霸和毋丘俭虽立曹霖为主,但这个新朝并无公卿文武,只是徒有其表,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刘封言道:「魏昌与羊氏大婚定在中秋之日,彼时羊祜必定会到寿春,其为青州军之军师,吾欲派先生往淮南一趟,说服羊祜再同往北海劝降夏侯霸、毋丘俭二人,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5,0);
「劝降青州兵?」
辛敞吃了一惊,皱眉道:「青州兵马尚有十余万,新朝刚立便亡,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只恐他二人为保颜面,也不肯轻易便降。」
刘封言道:「此事无需担忧,待中秋之后邺城早破,夏侯霸独木难支,那数万将士皆为其麾下亲信,岂能不识时务?」
辛敞听刘封如此一说,不由微微点头,如果曹芳这一脉先被消灭,夏侯霸和毋丘俭也就没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只剩下青州一地,缺兵少粮,即便汉军不用攻打,假以时日,也会不战自败。
这也算是刘封白送给他的功劳,辛敞相信,没有他这一层关系,凭魏延在淮南麾下的济济人才,前去劝降夏侯霸也不是难事。
想到此处辛敞抱拳道:「既如此,在下明日便赶赴泰山郡。」
刘封点头道:「先生早做准备,本王在邺城等你好消息。」
「遵命!」
辛敞到此时彻底松了一口气,取司马昭的人头再加上劝降夏侯霸,这可是莫大的功劳,以后不愁在汉朝立足,而且此去泰山正好可找辛宪英商议,问问她意下如何,再做决策不迟。 (5,0);
辛敞走后,刘封又派人将山涛叫来,山涛正负责从各地筹措钱粮,来的时候手中拿着一迭厚厚的卷宗,准备汇报情况。
刘封为他倒上一杯茶,却不问钱粮之事,言道:「陛下秋巡司隶,即将到洛阳,我派你去洛阳见驾上书,请陛下来魏郡军中。」
「将军?」
山涛吃了一惊,「陛下千金贵体,身系九州之重,贸然亲临前线,只恐不妥。」
刘封却笑道:「此时无需巨源担忧,陛下有御驾亲征之意久矣,如今魏国将亡,让陛下亲自体会将士浴血奋战之惨烈、黎民百姓之苦楚,才有益于将来治理天下。」
山涛眉头微蹙,但刘封已经决定,只好答应下来,心中却打起了鼓:刘谌出巡试探刘封,刘封却请他来两军阵前,莫非另有计划?
出门之时心中暗叹,如今汉室中兴初见端倪,可千万不要内乱才好。
第1784章 御驾亲征
(4, 0);
羑里城兵变,司马昭被杀的消息传到邺城,曹泰等人松了一口气,但不容他们有任何放松的机会,汉军随后便占领羑里城,更大的危机已然临头。
曹泰自并州脱困之后,急行军赶至邺城,将司马昭一党清剿之后,与众将商议请调夏侯霸和毋丘俭回师勤王,未料圣旨还未发下,就传来二将拥立曹霖为主的消息,顿时惊得满朝文武一片譁然,惶恐不已。
如今内无兵力,外无救援,眼看汉军即将兵临城下,只靠曹泰带来的三千兵马和留守邺城的两千多守军,根本无法阻挡气势如虹的汉军。
冀州的兵力被曹爽和司马懿几次抽调,只能勉强自守,根本无力支援,再加上鲜卑军之事,各郡县对朝堂怨念极深,看汉军即将杀到,甚至故意推诿拖延,连钱粮都不肯及时上缴。
司马昭离开邺城时将可战之兵调的七七八八,禁卫军又被杀散大半,只剩一半衙役和预备兵,谁都看出来此时的邺城对于强盛的汉军来说和不设防没什么区别,只等人马杀到,不到半日便可破城。
连日来城中人心惶惶,文武大臣各思退身之计,除了曹家人急得团团转,根本无人为皇室出谋划策,商议退兵之策。
曹芳依然年幼不能做主,朝堂上意见一分为三,投降者占大多数,但曹泰等曹氏宗族不肯就此放弃,另外还有几人想联合幽州的鲜卑拓跋氏,但意见才出口就被众人骂得狗血淋头。 (5,0);
司马懿将轲比能放入中原,犯下累累血债,前车之监就在眼前,这个馊主意被众人一致否决之后,便只剩下了主战派和投降派,以曹泰为首的曹家子弟凑齐一万兵马巡守城池,派人打探汉军动静。
一连及日过去,不见刘封领兵来,曹泰等人心中反倒不安起来,都知道刘封诡计多端,做事出人意料,眼看汉军即将兵临城下,却忽然按兵不动,难免叫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