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千年流量夫君(237)+番外
清操赶到晋阳时,孝瓘已然离开。
据说是去肆州察看役夫征召的情况。
清操便继续北上肆州。
到达九原城后,曾经的博士石曜已为长史,他拿着地域图,勾了北山长城脚下的一个村子,道:“征召处设在这里。”
清操看了眼那村子的位置,心中不禁一动。
清操是在傍晚时分达到的。
征召处就设
在乡所,几名皂吏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归家。
尉相愿进去询问,不多时回来禀道:“他们说殿下去了村里。”
清操从马车上下来,对尉相愿道:“那我们去村里看看。”
冬日落霞之下,成排的村屋顶上,飘着橘红的炊烟;屋旁鸡鸣狗叫,偶有婴儿的啼哭。
“这村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与其挨家寻找,不如就在村口等候?”尉相愿建议道。
“咱们去村北的墓冢吧。”
尉相愿挠了挠头,“王妃怎知殿下在哪里?”他又想了想,“王妃怎知村北有墓冢?”
清操笑了笑,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你不记得这里了?”
“这里……”
尉相愿展眼四顾,恍然大悟似的拍了拍脑袋,结巴道:“这……这……这是……那年……”
他本想说“那年埋葬猗猗的村子”,但话到嘴边,他改口道:“那个村子……”
清操又笑了笑,“我记得她的墓冢在村北吧?”
尉相愿轻轻“嗯”了一声——他亲手埋的,他自然记得。
他们沿着村中的大路径直往北,迎面走来一行人。
清操看清了他的眉目,便站在原地,没有前行。
此时天边只余最后一缕残霞,霞光染亮了他们的半边脸颊,另外半边则陷在玄色的暗影里。
孝瓘的脸上跃着喜色,他几步跑到她面前,“啊,你怎么来了?”
清操则黯然的望着他。
“我听尉相愿说,你们在晋州练兵,恐怕不会回邺城了。你……”她发现他身上披着一件青绿色的旧氅,“怎么不告诉我呢?”
“与承道那小子对决,我可不想胜之不武……”孝瓘笑了笑,拉起她的手,“还没有最终定下来,我不想你提前担心。”
清操抽回了手。
孝瓘的笑容一滞,又揽上她的肩,“冷不冷?我们回九原城吧。”
清操轻轻叹了口气,道了声“好”。
回到乡所,孝瓘往后院的马厩牵出重霜,他揽上清操的腰,想把她抱送上马,清操却止道:“我坐马车便好。”
孝瓘尴尬笑问:“怎么了?”
他旋即把缰绳丢给那卢安生,又跑到车下,对清操道,“忙了一天,正好累了,我与你一同坐车吧。”
他说着,连车凳都没踩,便跃上了马车。
清操见他上来,便往旁边挪,空出了很大一块地方。
孝瓘坐下来,歪头看了清操一眼,她却不看他,只管朝窗外看。
孝瓘嗽了嗽嗓子,“我来乡所是察看役夫征召情况的……西征途中要建些戍堡,这里的民役大多修过长城……”
“我知道。”清操答道。
孝瓘又嗽了嗽嗓子,“后来我又进了村……是因为……”
清操依旧看着窗外,耳朵却已竖起来。
“我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人。”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⑤
她引用陶潜的诗,一语双关,竟直接点出了“猗猗”的名字。
连她自己也觉冒失,遂补了一句,“既至此地,睹物思人,我能理解。”
孝瓘沉了半晌,才声音弱弱地说道:“清操……我……我没去村北的墓冢……”
清操歪头,目光凝在他的氅子上。
“我突然想起的人是……”他顿了顿,沿着她的目光低头看,“这是你送给我的‘绿衣’,你忘了吗?我披了好多年了……”
清操脸上一红,道:“我自然记得……”
“清操。”他唤着她的名字,把她揽在怀中,“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在一起经历了这么多事,难道你还认为我没有走出来吗?”
“我并没有这样认为。以你的性情,若还陷溺于其中,也只会把对我情愫,当成需要报答的恩情……”她欠起身,望着他的眼睛说,“但人对于遗憾,往往会耿耿于怀。”
“没有遗憾。”孝瓘透过车窗,看着夜幕下村落,轻声道,“我与她都已证得圆满。”
孝瓘说完这句,二人都没再说话,一路颠簸中,只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眼见快到九原城,清操试着打破了沉默:“你在晋阳,可曾向昙献询问佛牙之事?”
“你忘了昙献与太后回了邺城吗?” 孝瓘笑看着她反问。
清操轻轻“哦”了一声。
“刚才我话说到一半,便被你带歪了……”孝瓘又道。
“孝瓘……”清操揽过他的胳膊,倚在上面,又伸出两指按在他唇上:“不许说这件事了……”
孝瓘握住她的手指,轻轻挪开,继续道:“我到那村子后,突然想起的人是昙献。”
“昙献?”清操起身,一脸惊讶——这答案委实出乎意料。
“当初我以‘渤海公主’入突厥,途径此村歇脚,有一胡人童子拿着一股青雀钗来找我。今日我又至此地,忽地想起那时的情景,童子的相貌浮现在眼前,几乎与昙献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