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之撩夫日常(234)

作者:八月初至 阅读记录

林泽民虽然是大夫,但是有秀才功名的,可以不用自称“草民”。

“哦?”朱阳没想到林泽民来见他居然是为了城外的灾民。

“林先生有何高见?”

“高见不敢说,林某身为嘉阳县中的一员,看到即将面临的危险,不能置身事外。”

“林先生觉得灾民是危险?”

“现在还不是,再过些日子,或许就是了。”

朱阳脸色变了变,就在林泽民以为他要发火的时候,朱阳却猛地站起来,冲着林泽民躬身一礼。

“林先生高义,你有什么想法,请讲!”

林泽民心里有了底儿,李一程说的对,朱阳确实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

朱阳听林泽民说完,半晌无语。

这、这……没想到林泽民跟他想到一块去了,却比他周全的多。

“林先生思虑周祥,并且愿意以身涉险,朱某佩服,更替嘉阳数万百姓感谢先生。”

林泽民淡淡道:“不必谢我,我也是受人所托。”

“受人说托?那人是谁?”

“那人不想抛头露面,所以才让我来见大人,大人不要强人所难。”

林泽民不想说,朱阳也不勉强。

“就按林先生说的,明天我制定出一个章程,到时候派人去请林先生和你的几位徒弟。”

“朱大人放心,我等定不推辞,完成使命。”

【171】府城之行

跟曾明川预料的差不多,他们到了建德后,当天晚上住在客栈,第二天去见的知府大人。

从客栈到府衙,短短一刻钟的距离,依然能看出府城的繁华。

陈九章是个爱热闹的,看着街上的景象道:“要不是明天就要回去,我真想在这里逛一逛。”

他们回去也是由衙役护送,要跟县令朱阳复命。

曾明川道:“明年才去参加会试,这段时间足够你带嫂夫人来逛。”

“算了,她有了身孕,不能劳累。”

知府衙门比嘉阳县衙门更加高大威武,更有年代感。

知府张庭彦,五十多岁,圆脸细眼,稍有些发福,笑起来的时候十分和蔼,沉下脸来也有几分威严。

万名府今年一共中了二十五名举人,最年长者衣年过不惑,最年轻者是曾明川,十七岁。

贺玄是亚元,曾明川第四,陈九章第五,三人都年纪轻轻,一表人才,而且三人都来自嘉阳的鹿鸣书院,嘉阳县和鹿鸣书院也跟着出了风头。

张庭彦对嘉阳县朱县令和鹿鸣书院院长给了很高的评价。

其他县镇的举子不由得看向嘉阳县的三人,心中诧异,嘉阳县名不经传,想不到人才济济。

庆云县今年中了四名举子,心里很不服气,虽然他们几人年龄偏大,名次并不靠前,但人数上占优啊!知府大人为何不表扬他们?

因为建德的地理位置原因,城外并没有灾民。

但张庭彦是知府,消息灵通,第一时间就得知了灾民的消息,跟几名举子确认。

听着几个举子的回复,曾明川了解到,灾民从宁泽一路走来,好几个县城都有灾民。嘉阳县因为离宁泽远,人数还不算是最多的。

张庭彦询问了众位举子对于灾民的看法,有名举子说,灾民都是大齐子民,无论到了哪个县,哪个县的县令就应该将他们收入城内,给予安置。

他的说法得到几人的赞同。

张庭彦问道:“要是县中没有足够的粮食,没有足够大的场所,该如何安置他们?要是灾民们带有疫病,又该如何防治?要冒着危险将灾民收入城中吗?”

几名举子面现窘迫,只说考虑不周。

又有举子道,灾民不能入城,应该给他们粮食,让他们返回家园。

“要是他们不走呢?”

“不走的话,可以派衙役赶他们走!”

张庭彦摇了摇头。

他看向曾明川等三人,心道,如果嘉阳县令朱阳所说不虚,曾明川三人的成就恐怕会在这些人之上。尤其是曾明川,不光学识、见识、思想不凡,还是在皇上那里挂了号的。

张庭彦的心思很快转了一圈,有了计较。

他不由得想起桌子上堆着的文书。

有灾民到达的县城的县令都很发愁,好几个县令都给他发来了文书,名义上是汇报情况,实际上是请示和求救。

字里行间都是哭穷,说是县里没钱没粮,无法安置灾民。

张庭彦气的拍了桌子,这些人都是怎么当上县令的?书读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做什么了?这点儿小事儿都做不好?

他正要回信好好训斥那几位县令,嘉阳县令朱阳的文书到了。

他以为朱阳也是跟他哭穷求助的,没想到却不是。

朱阳先是说明城外来了灾民,他思考了几天之后,才想出了这个策略,希望知府大人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支持。

张庭彦看过朱阳安置灾民的措施之后,不禁叫好!

难怪嘉阳县能一下子出三位举子,曾明川会献上堆肥之法,朱阳确实是干实事的。

张庭彦收起心思,对一众学子勉励一番后,便带着他们去了举办鹿鸣宴的园子。

知府的府衙跟县令大人的后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大了好几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虽然是深秋,却也能看出景色的雅致。

曾明川谨记李一程的话,不敢喝醉,所以没敢喝太多酒,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他没有喝醉,贺玄和陈九章却都喝的有些多。

他扶着陈九章,嘉阳县跟来的衙役帮忙扶着贺玄,送他们去了落脚的客栈。

听着陈九章和贺玄此起彼伏的呼噜声,曾明川没有丝毫睡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