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之撩夫日常(235)

作者:八月初至 阅读记录

今天得到了考中举人后的赏赐,出乎他意料的是,这次赏赐居然是三十亩地,远超他的预期。

而且,这三十亩地可以在嘉阳县辖内任选。就是说,只要是在嘉阳县内,无主的土地都可以选。

他当然要选在望山村里的,去地里方便,那十亩学田旁边还空着一大块地,选那里也不错。有了这三十亩地,他一共有了四十多亩地,是望山村里土地最多的人家了!望山村不大,每家每户也就十几亩地,最多的像赵永平,刘大成家,也就二十多亩。

除了土地,成为举人后每个月还有十两银子的月例。

什么事儿都不做,就有这么多银子,足够他们一家三口生活了。

但是以一程的性子,有了这么多土地,定然不会什么都不干。他还会种草药吗?

说起来种草药不错,挺赚钱的,这才几个月,一程已经卖了两三茬草药,赚了五六十两银子了,虽然跟卖卤肉和凉皮相比,赚的钱差不多,但这个钱赚的省心,有刘春和江来兄弟帮忙干活,一程没那么辛苦。

不知道一程在家里做什么?天气冷起来了,他还会做卤肉去卖吗?那么辛苦,还是劝他不要卖了吧?

曾明川想这想那,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睡过去。

第二天早上起来,陈九章和贺玄一脸菜色跟曾明川道谢。

陈九章揉着脑袋,道:“明川,你什么时候酒量这么好了?”

曾明川赧然道:“一程说我酒量不好,我没怎么喝。”

贺玄道:“明川跟夫郎真是……令人羡慕啊!”

陈九章咬牙切齿,“什么令人羡慕?不过是个夫管严而已!”

“难道师兄不怕嫂夫人?”

陈九章难得没有回嘴,冷哼一声,洗漱去了。

三人去府衙辞别了知府大人,张庭彦对着他们再次勉励了一番,送了每人一套上好的笔墨纸砚,鼓励他们明年一定要去参加会试,并期待他们取的好成绩。

回去的时候,几人还是坐县衙的马车。

走到嘉阳县门口,几人惊奇的发现,城门口的灾民不见了。

“灾民走了吗?还是被县令大人收进城里去了?”

曾明川总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进了城,城里似乎跟三天前没有什么不同。

三人进了县衙,等了好一会儿,朱阳才匆匆走进门来。

朱阳见到三人,立即露出爽朗的笑容。

“三位贤弟回来了!此次到府城可算顺利?”

“一切顺利,全赖大人安排周到。”

“顺利就好。免礼,都坐吧!”

“大人,学生看到城门口的灾民都不见了,不知大人是如何处置他们的?”

贺玄最先问出心中的疑惑。

朱阳十分得意道:“你们走了之后,我绞尽脑汁想要一个万全之策,没想到我还没做最终决定的时候,有贵人来献策。”

三人齐齐震惊,“贵人来献策?”

“对!这位贵人跟我聊了好长时间,我茅塞顿开,结合他的想法和你们几位的建议,我们整合出一个最后的方案。”

“是怎么样的方案?”

“谢师爷。”

“是。”

师爷将几张纸分发到曾明川等三人手中。

曾明川低头仔细查看,纸上写着:灾民安置方案。

一、清点登记城外所有外来人员信息。例如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人员、原籍何处。通过清点,共登记灾民四十一户,一百一十二人,其中男五十五人,女三十二人,十三岁以下孩子二十五人。

二、检查身体。男女分开,进行检查,将健康人员和病人分开。其中健康人员九十三人。轻微风寒者十五人,腹泻者四人。

三、征求灾民意见进行安置。想回家乡者,成年人每人给予小麦粉十斤,玉米面十斤,铜板一百枚,十三岁以下孩子减半,由衙役护送回家。结果,没有一人离开。

四、公布城中所有需用工需求,按照家庭为单位招录。男子做工,家中女子可做洗衣做饭等杂役。参与工作的每一户人家,每三天可领五斤小麦,五斤玉米面,铜板三十个。

城中用工共一十八户,拖家带口共四十六人。

五、剩余人员六十六人,被分散安排到嘉阳辖区四个乡十八个村里去。

……

陈九章第一个看完,惊叹道:“大人大才!这样安置灾民,再稳妥不过了。”

贺玄也道:“大人,这方案高明啊!”

曾明川问道:“大人,不知城中十八户人家安置在哪里?去乡下的灾民又是如何安置的?”

朱阳捋着胡子道:“城中十八户人家,都安置在慈安寺外。我让人紧急搭了七八个木棚,能给他们遮风挡雨,盘了几个土灶,他们可以做饭,还建了几个简易茅房,规范他们的行为。”

曾明川知道嘉阳县的慈安寺,在靠近城北的位置。慈安寺原本香火很盛,后来寺中的老师傅仙去,剩下的唯一的徒弟不怎么出门,慈安寺就静寂了下来,渐渐被县里人遗忘。

慈安寺虽小,但它门前有一块很大的空地,铺着青白的石砖,十分干净。寺后有一口井,用水方便。

把灾民安置在那里,确实得宜。

“大人考虑的周到……只是,七八个木棚如何能住下几十口人呢?”

朱阳得意的笑道:“明川,我带你们去看看,你们就知道了。”

【172】安置之法

慈安寺离县衙有些远,几人乘坐了两辆马车,去了城北。

路上,曾明川掀开车帘,陈九章和贺玄也抻着脖子一起往外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