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撩夫日常(354)
为了不耽误百姓们下地干活,每天的工作时间为上午辰时正到午时正,下午未时到申时末。
中间休息半个时辰。
劳力主要负责挖河道,修河堤,要求年龄十八到四十岁的男性,每天四十个铜板的工钱,中午管一顿午饭。
帮工主要负责做午饭,要求年龄在十八到五十岁,男性女性皆可。每天做一顿午饭,并将午饭分发下去,时间在巳时正到午时末,每天二十个铜板,也是管一顿午饭。
县城里的劳力,由崔传信、黄兴,江来和江往负责招收,登记,分组。
江来江往终于在曾明川和李一程急需用人的时候回来了。
刘春和黄征黄兴见到两人都十分高兴,曾明川一向淡然的脸上也难得露出了笑容。
江来将家中的情况一一汇报:“老爷,舅老爷收到您和小少爷的信,十分高兴,写了回信,一封交给您,一封交给小少爷。舅老爷和村长一起出面,招了两家佃户,将三十亩地交给他们打理,租子也按照您交代的征收。一家是夫妻两人加两个儿子,租了二十亩,一家是夫夫两个,租了十亩地。那两家佃户我见过,都是老实能干的。”
“剩下的十二亩地,韩家福一个人能种的过来吗?”
“韩家福说,他想继续种草药和地瓜,所以不想租出去,就让村长帮忙招了一个长工帮忙。”
“那长工是哪里人?可靠得住?”
“老爷和二老爷放心,那长工你们都认识,就是村里的张有田。”
“是他?”
曾明川和李一程互相对视了一眼。
“他不是去县里儿子家住了吗?”
张有田今年应该有四十多岁了,只有一个儿子。他对儿子寄予厚望,供他读书,儿子不是读书的料,他又帮他在城里找了活计,给他娶妻,家里的全部钱才都花在了他的身上。
他家里只有两亩地,不够供儿子读书,大部时间在城里做苦力赚钱。
去年他儿子成了亲,说是接他跟老伴去城里享福。当时走的时候,他可是满脸笑容,十分骄傲的。
江来气呼呼的说:“他儿子哪里是让他去城里享福的?完全是把他们夫妇俩当成了免费的佣人。他要去做工,他老婆在家里给他儿子媳妇做饭做家务。他儿子和媳妇还对他们没有好脸色,他们多吃一口饭都要骂半天。张有田老两口后悔了,今年春天回到村里了。当初家里的地卖了,他们只能给人当长工了。”
没想到张有田养了个不孝子,实在是让人可怜。
不过,如果是张有田的话,曾明川和李一程倒是放心了。
那人老实厚道,是个极能干的。
江来和江往回来了,曾明川和李一程多了人手,刘春也轻松了很多。
各个村里的劳力由各个村里的村长负责,把名单递交上来,到时候好发钱分饭。
当然,为了防止各村吃空晌,在招工启示里特意指出,如果发现任何村有吃空饷,克扣工钱,欺压百姓的情况,都可以到县衙来举报。县老爷受理,不打板子。
这条是李一程要求加上的,很多百姓们不敢见官,不敢打官司,因为很多衙门为了减少工作量,不让百姓们打官司,有理无理先打板子,让很多百姓即便有委屈也都憋在了心里。
招工启示上还写着,为了不耽误百姓们种地,百姓们需量力而行。不能因为治理河道而耽误了种地。
不用说,这份招工启事在吉泽境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城里人都觉得曾大人说话算数,是真正为百姓们办事的青天大老爷。
而很多村里消息落后,直到县里来人,告示贴到了村里,才知道此事。
一天四十铜板,还管一顿饭,这……这条件也太好了吧?
一人一天四十个铜板,一个月就一两多银子,这可是净赚的啊!
如果家里有三四个人去上工,一个月就有三四两银子,今年的生计都不用愁了啊!
不用说,招工进行的很顺利。
为了抢时间,这边招工没结束,那边挖河道的活儿就开始了。
有陈振邦坐镇,有笔记做参考,曾明川对河道的治理充满了信心。
李一程想帮忙,曾明川不让。
李一程知道曾明川是心疼他,并没有坚持,因为他还有他要做的事情。
那就是在吉泽县内教导堆肥。
他的堆肥之法之所以贡献给朝廷,就是为了推广到全国,能让全国的粮食丰收,让百姓们吃饱。
没想到将近两年了,吉泽县的百姓都没有学到。
他上次跟曾明川出去,只走了几个村子就回来了,这次他打算把这件事情做完。
曾明川不在家,他带着刘春出发了。
他没有带金岩,只嘱咐他保护好曾明川就行。
曾明川是县令,万一他出点儿什么事儿,所有的工作都无法开展了。
等曾明川忙完一天的活儿回到后宅,看着冷清清的屋子,才知道李一程走了,只带了刘春一个人。
他大发雷霆,拍桌子拍的手掌都红了。
这是他第一次发这么大的火儿,江来江往,黄兴黄征,还有一众杂役都吓坏了,站在屋子里,低着头,缩着脖子,像鹌鹑一样。
他们在心里腹诽,二老爷做事,老爷您都拦不住,我们做下人的,怎么能拦得住?
但谁也不敢开口。
李越大着胆子道:“叔父,小叔聪慧,刘春机灵也有经验,他们不会有事的。”
“你说不会有事?就你小叔那张脸……”
李越还是个孩子,曾明川的话说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