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之撩夫日常(395)

作者:八月初至 阅读记录

这话像是一个炸弹,让刚刚安静下来的人群又议论起来,声音更大,最多的一句话是,“原来是李师爷!他居然会医术!”

李一程大步从医馆里走出来,站到曾明川身边,先冲着曾明川淡淡一笑,又对着老百姓们作了个揖。

“乡亲们,我是这家医馆的大夫,当然,也是衙门里的师爷。你们可以叫我李大夫,也可以叫我李师爷。”

李一程的话让百姓们都笑起来。

“曾大人刚才说的话,就是我想说的。县里开这家医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咱们乡亲们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因为我还是衙门的师爷,所以我只有上午在医馆里坐诊,从辰时正到午时三刻。如果乡亲们下午有急症,可以去安民药铺请白老板看。我要是有事情,也会安排别的大夫坐诊,保证医馆里每天都有大夫在。”

他只看上午,以为百姓们会不满意,但从他们脸上只看到了兴奋,再没有其他。

李一程放了心,继续道:“我跟曾大人来到吉泽之后,才知道咱们吉泽县城里只有两名大夫,而下面的村子里,更是两三个村才有一名大夫,乡亲们看病很不方便。开这个医馆的同时,我觉得还应该培养一些大夫。如果乡亲们家里有读过书识得字,对学医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到医馆里报名,这次我打算招收四名学生。如果成了我的学生,就不能继续科举了,学成之后,需要去城外村子里服务一年,所以,你们都回去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来报名。想成为我的学生是需要考试的,也需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今天、明天、后天大家都可以来医馆报名,三天后,就是第四天,进行考试。”

李一程的话,无疑又是给百姓们投下了一个炸弹。

他要招收四名学生?不就是学徒吗?

能学医当然是好事啊!谁不想有一门手艺?

医术是一门受人尊重的手艺。不过要识文断字,要学医术,要认识药材,再加上都是师徒相传,学的人也就少了。

光读过书这一点,就能把很多人挡在门外了。

有人高声问道:“李师爷,你收徒弟有年龄限制吗?”

李一程笑着回答,“没有。”

这人没想到李一程能回答他,更有兴致了。

“学生要交学费吗?”

“不收学费。”

有这个大胆的人开了头,后面又有人问道:“要学多长时间才能出徒?”

“这个不好说,起码要三年吧?”

后世的医学生,本科五年只算是入门,真正想要行医,还要再读三年研究生。他只要求学生学习三年,已经很短了。

“这么长时间呀!”

三年时间,只学习不赚钱,对一些普通家庭来说,是承担不起的。

“第一年,学生在学习期间是没有工钱的,第一年年底考试,要是考试合格,从第二年起,每天会有二十个铜板的奖励,第二年学习考试合格,每天三十个铜板。等毕业之后,去乡下服务那一年,县里会出工钱,药材也会免费提供。”

第二年就有钱了啊!

百姓们的脑子又开始转了起来。

李一程转头看了眼曾明川,见他含笑看着自己,也回了一个微笑。

“乡亲们,时候不早了,现在有请曾大人给医馆揭牌!”

百姓们全都回过神来,“揭牌?揭牌是什么?”

就见曾明川走到医馆的门楣下,抬手撤下了牌匾上蒙的红绸,露出为民医馆四个大字。

这就是揭牌?挺有意思的。

李一程在旁边鼓掌:“多谢曾大人!现在,我们的为民医馆正式开业了!想看病的乡亲们,不要着急,我一会儿会让工作人员发号码,叫到号码的人进门看病,后面的人在房间里等候,要是号码比较靠后,可以等些时候再来。”

这、这还真是新鲜。

看着李一程跟曾明川走进医馆,刘春给了敲锣打鼓的赏钱,人都走光了,医馆前只剩下了红地毯。

大部分人走了,剩下少部分是想要看病的,当然,还有看热闹的。

江来拿着号码牌出来,大声道:“乡亲们,有要看病的吗?请过来取号码牌!今天只发十五个号码,超过十五个就不看了,请明天来。”

十五个确实不多,但也不少了,一个病人十分钟,十五个人正好两个半小时。

百姓们蜂拥而至,瞬间将江来围了起来。

江来好不容易发完号码牌,出了一身汗。

有人没有抢到号码,很沮丧,但没有气愤。

江来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大哥,我每天辰时三刻在医馆门口发号码,你明天可以早点儿来。”

男人惊喜的点点头。

看着门口只剩下取了号码牌的人,江来大声道:“乡亲们,李大夫看一个病人差不多半刻钟,你们可以估摸着时间,时间短的在这里等,时间长的可以回去等着,提前一刻钟过来就可以了。”

百姓们你看我我看你,有人走了,也有人在门口等着。

江来看看剩下的人,又说了一遍刚才的话,进了医馆。

医馆里,曾明川跟李一程坐着说话,桌上摆着茶点,刘春站在一侧。

曾明川见李一程只吃了两块绿豆糕,又拿了块千层酥给他。

“你早晨没吃饭,这些点心不顶饥,你该多吃些。”

李一程摇头,却接过了那块千层酥。

“皇上那边还没有旨意过来吗?”

“应该快了。”

“没有旨意算是好消息吧?”李一程咬了一口千层酥,“要是皇上不高兴,消息早就来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