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撩夫日常(585)
去年他种的太晚,错失了几个月的收入,今年天气一冷,他就开始准备了。
这次李一程准备的早,除了在吉泽县城里种植,还派人去通知了吉泽所属的所有村子。
如果有想种蘑菇的村子,村长先统计人数,然后他派人去规划培训,种植蘑菇的材料由百姓自己准备,他无偿给予菌种,种出来的蘑菇,百姓们可以自己卖,也可以卖给衙门,衙门以市价的一半回收。
这么好的事儿,哪个村子不想做?统计回来的数字是每个村子都想种,而且想种的人家不少。
这个结果是李一程预料到了的,这个时代的百姓特别能吃苦,有这么好的赚钱机会,他们肯定不会放过。
曾明川担心,每个村子都种蘑菇,那要产出多少蘑菇呀!李一程怎么能卖的了?
李一程笑道:“他们都是吉泽的百姓,我给他们平等的机会,但最后能不能成功的种出蘑菇来,蘑菇的产量如何,就看他们的能力了。你放心,只要他们能种出来,我肯定能卖掉。”
“你让人去教村民们种蘑菇,不怕被别人学了去?”
李一程无所谓,“如果他们能自己搞出菌种来,那就让他们自己种去。”
曾明川看着胸有成竹的样子,知道自己多虑了,一程做事总是考虑的很周全。
去年种蘑菇的一部分人被李一程派了出去,负责教导各个村想种蘑菇的村民。
等村民把种植蘑菇的材料发酵好后,李一程又派人送去了菌种。
一个多月过去,第一批蘑菇长出来了。
就像李一程说的,各个村的蘑菇生长情况参差不齐,有长得很好,十几平米的房间产出上百斤的,有产量只达到一半的,还有干脆没有长出来的。
产量多的人家,留下一些自己吃,其他的都卖给了衙门,虽然去市场上卖的价钱更高,但这么多蘑菇,他们得卖到什么时候?还是卖给衙门省事。
有产量少的人家,不舍得自己吃,全都卖给了衙门。
最后统计回来的数据,从下面村子里收回来的蘑菇一共有三万四千二百斤蘑菇,差不多每个村子收了三千多斤,平均每户人家的产量为五六十斤,五六十斤,差不多就是五六百个铜板。
忙活一个多月,就能赚五六百个铜板,也太划算了。
种蘑菇的村民们干劲更足了。
有些村民提衙门发愁,这么多蘑菇,要怎么运去城里呢?
【372】受伤
所有人在为李一程发愁的时候,李一程告诉村长,蘑菇不需要运到县城来,有人专门上门去拉货。
这些去拉货商家就是在丰收节的时候,李一程处心积虑主动联系过的商家。
他们都不是吉泽县的商家,但都是卖土特产的大商户。
当时李一程主动找上门去,告诉他们过一个多月吉泽会出产大量蘑菇,问他们愿不愿意来进货。
蘑菇在这个时代可是新鲜玩意儿,都是山上野生的,即便有,也数量不多。
在这个季节,除了萝卜和白菜就没有别的菜了,这蘑菇肯定好卖。
更何况李一程给他们的价钱十分优惠,他们运到自己的县城或者集市上,肯定能赚一笔。
李一程找的商家并不是一个地方的,他们之间并没有竞争压力。
这些商家里,有人早听说过李一程的能力,如今见他主动带着生意上门,立即就答应了,有少部分人心怀疑虑,要回去商量。
当时,李一程并没有强制他们马上答应,今他让人拿着收获出来的蘑菇去找他们,并且说出价格的时候,他们全都答应了。
这些商家都是老生意人了,知道这买卖能做。
李一程给这些商家指定了去拉货的村子,他们只要把钱给衙门,直接去村子拉货就可以了。
因为他已经知道各个村子出产的蘑菇数量了,如果跟这个数量有出入,商家第二次来进货的时候,再多退少补。
村民的蘑菇卖出去了,李一程只从中赚取了一文钱一斤的差价。
听上去一文钱不多,但蘑菇的产量多,也有几十两银子。
这个差价李一程并没有隐瞒,而是提前跟村民们说好了。
村民们没人有意见,他们可不傻,这么多蘑菇,靠自己去找买家根本不可能。
李师爷交给他们种蘑菇的法子,还给他们提供菌种,就冲这一点儿,他赚这个钱也是应该的。
蘑菇的销路有了,村民们都有了钱,那些没有种蘑菇的,或者蘑菇种植失败的人都懊悔不已,有要求种的,有要再尝试种的。
这些村民李一程并没有嫌弃,而是让村长负责教会他们,依然给他们提供菌种,当然,他们的蘑菇种出来后,如果要卖给衙门的话,衙门也会抽取一文钱的提成。
吉泽县种植出大量蘑菇,很快出了名。
有商家或者摊贩慕名来吉泽下面的村子,想要买蘑菇。
李一程早就跟村民说了,如果有商家或者摊贩来买货,这些进货的人必须去衙门登记,带着衙门的文书才能来买,要是有村民私自卖给商家,等明年,衙门不会再给他提供菌种。
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不想让私自来买货的商家扰乱吉泽县内蘑菇的价格。
村民们知道其中的厉害,自然是不敢卖给私自来进货的商家。再一个,他们会算账,他们这次高价卖了蘑菇,要是被别人知道了,就没有再种蘑菇的机会了,谁会做这么亏本的买卖?
那些商家被村民们拒绝了,只能老老实实去衙门登记。
吉泽县的蘑菇种植和销售进入了正轨,所有百姓都有了赚钱的法子,百姓们对衙门,对曾明川和李一程的信任和爱戴又上了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