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62)
这是在告诉他,别多想,一切都很好。
接收到赵安乐安慰的信号,苏十三也回以微笑。
二人的这番互动落到刘氏的眼里令她喜上眉梢。
看来,那招将错就错是歪打正着。
“哎呀,你们看,十二楼的沈爷也来了!”
“还真是,沈爷怎么也来参加鞭春牛了,真是稀奇啊。”
“或许就是来看个热闹。”
“也没准是找杨大人有什么事。”
“嗐,这谁知道呢。”
有人认出停在府衙大门不远处的马车是十二楼特有的样式,一时新奇不已。
苏十三顺着众人的指指点点看过去,确实是十二楼的马车。
不过苏十三的注意力不是那辆低调却不失精致的马车,而是车旁的黑衣侍从。
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感。
他好像在哪里见过。
就在这时人群开始活跃起来,原来是杨兰芝出来了。
这下,苏十三的精力被人群的喧闹冲散。
他到底在哪里见过呢?
苏十三心里盘旋着疑问,但又被人群推搡着向前。
……
冀州日长,又值新年。
午后,李书珩正在他的院里躺在躺椅上晒太阳。
对他来说,这是难得的轻松时刻。
本来今日作为大公子的他要跟着李元胜出去参加宴会,可他这两日因为太忙,感染了风寒。
李元胜心疼儿子,便让李书珩留在府中休息。
不同于在外的冀州王大公子端庄雅正的形容。
李书珩身上盖着王妃亲手做的短被,他将发散着,柔软的阳光拌着清风打在他的脸上,长长的睫毛阴影扫过面颊,端是一幅公子春睡图。
直给的阳光不比待檐下,日头更毒辣些。
李书珩少有的放松。
他拿出怀里的短笛,敛首低眉,吹奏了起来。
是他在十岁时所做的风翎之曲,世间除了他,再无第三人能完整的演绎除了。
除了他的弟弟李明月。
世人皆知,冀州王大公子六艺俱佳,尤善音律,年少时曾自制风翎一曲,夜夜坐于屋前吹奏,竟引得百鸟飞舞盘旋。
他小时候每次习得一新曲,便演奏给父母亲,长姐和弟弟听。
明月弟弟比他小了三岁,小时候常常哭闹,但只要他的的笛声响起,他便会安静下来,只睁着一双圆溜溜的赤子之瞳。
父亲母亲都觉得稀奇,长姐更是拎着小娃娃左看右看。
不过小孩子听久了便要睡,李书珩的笛声便渐歇,他悄悄起身要走。
然而弟弟立时又哭起来,李书珩无法,只得坐回去拍背轻哄。
李明月手脚在空中乱舞,李书珩曾尝试往他手中塞各种东西,均被小明月丢掉。
最后,李书珩把他的短笛塞进去,小明月白心满意足,扭头睡去了。
从此李书珩的短笛就常在弟弟枕边。
长大后李明月也总是缠着李书珩。
而李明月就在这时悄无声息地站在了院门口。
他从小就喜欢听哥哥弹琴吹奏,比如现在。
他是怎么也看不够,也听不够的。
此时,李明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弟弟了。
李书珩自然注意到了李明月的到来,他笛声不断,眉眼俱笑,将曲子吹完,对李明月说:“小月亮不去外面逛逛吗?”
“我来看看哥哥。”
和李书珩一样,李明月在家里被养得性子和软,清瘦的少年伸手环抱住了李书珩,作撒娇状。
“哥哥……”
“小月亮,别闹……”
李书珩被扰了清闲也生不出气来,他引着李明月的手一抻,直接就把李明月捞到了自己怀里。
“哥哥,我们出去玩吧!”
“小月亮,我想好好休息休息的。”
每日辛劳,李书珩也还是个半大的孩子,他也会累的。
李明月笑眯眯地挑起李明月的一缕发提议:“哥哥,阳光正好,我给你讲故事弹琴吧,你教我的风翎我都学会了。”
李书珩不作响,松开手,将短笛拢进怀中,对着李明月点点头。
“哥哥,从前啊,有一家五口,他们每日……”
侍从拿来厚厚的绒毯铺在地上,李明月的头还枕在李书珩的腿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李书珩讲着他编的故事。
说累了,李明月就叫人取来木琴,献宝似的将李书珩教给他的风翎弹奏给哥哥听。
日头温暖,琴音青涩,李书珩没忍住这种闲软时光,闭上眼睡了过去。
见李书珩睡着,李明月收了琴音,也依偎在他身上渐渐入了梦乡。
等李元胜带着王妃回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兄友弟恭的画面。
李元胜和王妃相视一笑,将两个儿子带回了房间。
一日尚长,冀州王府里的烟火亦不断绝。
……
时辰已到,祭祀开始。
杨兰芝作为临江县的县令自然是鞭春牛的最佳人选,而鞭牛者站立的方位更有讲究,立春在春节前就站在春牛前,立春在春节后则站在春牛后。
只见杨兰芝站在春牛的后面用彩鞭击打土牛三次,而且鞭打时口中念念有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
鞭打春牛完毕后,人们还要进行象征性的耕地。
这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
接着被选中的百姓一起将土牛打烂,把泥巴带回自家田里,预示新年里土肥田沃,五谷丰登。
由于年年都有此活动,大家十分热心,往往一拥而上,不出片刻就把土牛打得稀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