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174)
工坊之中的事情在宿康成的领导下稳步推进着,陆执安却是分不出精力来关注这些。
他这两天想的都是济民书院开学的事情。
选拔考试的时候做过摸底调查,这次选出来的一百人里有六成的人都是睁眼瞎,再加上之前挑出来的一百个,好嘛,整个就是一文盲班子。
剩下四十个认点字的也没有好到哪去,会写自己的姓名都算得上是有学问了。
所以陆执安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不安排各种拓展课程,而是先让人带他们认字。
认字是学习的基础。
无论是这个时代的显学,还是济民书院中的主要科目,没有一双会认字的眼睛都是学不来的,所以这是这批学生们必须要走的一步。
等到他们把常用字学得差不多了,才能够开始进行正儿八经的科学学习。
所以陆执安还得临时再搞出来一套语文课本。
他可不希望书院里的其他先生按照常规模式去教学生,别再把他好不容易挑出来的这些脑子活泛的孩子给教成了时代背景下的小古板。
所以这套语文课本只要能帮他们认识基础字、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足够了,没必要夹带什么思想私货。
陆执安实在是不放心,才决定自己来写教材。
如果不是想起来的太晚了些,时间也来不及,陆执安还想要把拼音之类的辅助工具也给弄出来,好加快一下这批学生的学习进度。
不过,这样一来也算的上是同时给两百个孩子做启蒙了。
陆执安回想了一下他前世的启蒙读物,准确地说是小学时候学习过的各种诗词经典,然后又头疼了起来。
因为他突然想起来,虽然大恒在很多地方上都与他前世的古代种花十分相似,但是那些文化名人,东缺一个西少一个的。
他倒是知道一些享有盛名的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甚至于到他读书的时候也依旧会在课文中看到这些读物的节选,但问题是其中的典故可与大恒大不相同啊!!!
举个例子,《三字经》中有这么一段:“融四岁,能让梨”。
这个典故在种花可以说的上是耳熟能详了,随便找个读了两年小学的孩子都能问出孔融让梨的故事梗概。
但是放在大恒——孔融?孔融是谁?
不认识,没听过。
陆执安是正儿八经接受了这个时代的启蒙教育的,可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孔融或者类似于孔融让梨的翻版故事。
而另一篇启蒙常用书籍《弟子规》,虽然在各种典故上用的比较少,但是在陆执安的前世曾经有人认为它容易禁锢孩童的思想。
陆执安倒是没有觉得有什么,孩子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定下来的,想象力也不是仅靠着一千多个字就能够扼杀了的,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在后世看来是思想糟粕的成分,但放在大恒这个时代,反而更为合适。
而三字经,虽然把它搬运过来的难度要更大一些,至少要找到合适的典故来替换,但陆执安觉得,这种能够流传千年,最后孩被放入前世的小学教材的文章,肯定还是有它的独到之处。
“侍墨!”
“殿下?”
陆执安整理着凭借印象默写出来的两份启蒙书,对着侍墨吩咐下去。
“准备一下,去御书房!”
其实刚才陆执安还在想要不要把另一个名头没有那么响亮但是知名度也不低的《千字文》也给默写出来,但是他回忆了一下前几句,不到一百个字里面就已经塞了七八个典故。
还是算了吧,他怕自己等下会被陆远平给打出御书房。
明日就是五月初五了,端午节,按照惯例,节前的政务都会轻省一些,尤其是羊毛工坊的事情有宿康成和其他人在撑着,兰州濮州的河道加固工作也都进展顺利,陆远平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如此轻松了。
从龙椅上起来,陆远平伸了个懒腰。
“何书!备驾!咱们去御花园转转。”
眼看着外面的天还亮着,陆远平生出几分欣赏美景的心思来。
用陆执安的话来说,多去花园转转,看点绿色的东西,有助于放松眼睛。
何书应了是,就要下去准备,然而他还没有走两步呢,就远远地看到了往这边来的太子仪仗。
迟疑一下,他还是让手底下的小太监先去准备东西了,自己又转头回去和陆远平禀报。
陆远平正在活动筋骨呢,陆执安的消息一说出来,他差点把自己腰给扭了。
这预兆……不是很吉利啊……
上次他批完奏章想要放松一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来着?
有点想不起来了。
但是陆远平记得,反正那后面他忙了好一阵,哪里又时间去休息。
不会又是臭小子搞出来了个什么东西吧?
陆远平扶着腰,缓缓坐下。
“陛下,您没事儿吧?”何书小心翼翼地问。
“没事,你出去吧,等太子到了让他直接进来。”陆远平掩在袖袍底下的手不着痕迹地动了动,好在刚才那一下并不严重,只是有点抻着肉了。
“是。”
.
“这就是你说的那东西?”陆远平捏着薄薄的几张纸晃了晃。
大恒也是有启蒙书的,陆远平和陆执安用的还是同一套。
不过他们用的启蒙书那是正儿八经的书,光是厚度都有差不多半寸了,学起来也需要不短的时间。
但是陆执安说这是两?就这么几张纸?
陆执安也明白他在诧异什么。
无论是《弟子规》还是《三字经》,篇幅都不算长,前者一千五百字左右,后者也就稍微多了三四百,比起他小时候学的那本《蒙书》,简略不知道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