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175)
这么说吧,《弟子规》和《三字经》他默写完也就用了一个时辰,《蒙书》的话,想要从头到尾抄一遍怎么也要七八天。
二者之间的体量差距可想而知。
陆远平见他点头,倒是没有觉得陆执安是在说假话。
反而是对这另一个世界里的启蒙书产生了好奇。
是什么样的书才能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起到启蒙效果?又能把孩子教到什么地步?
陆远平捻起最上面的那张纸,看了起来。
陆执安见他开始看,也就不再傻站着,十分熟练地自己找了位置坐,然后指了指桌案,看了何书一眼。
何书:……
何书看了眼他亲爱的陛下。
何书没有得到回应。
何书乖巧地下去给他尊贵的小主子沏茶配茶点去了。
陆执安把两的默写版给陆远平的时候,是特意把《弟子规》给放在了上面的。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是教导孩童待人接物的各种行为规范,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一本通用礼仪教学书,里面并没有使用多少典故,而是直白地告诉蒙童,什么样的情境下应该做什么,简明易懂。
陆远平读起来一点障碍都没有,反而是看的十分顺利,飞速地就翻到了下一页。
到这里的时候,他已经对陆执安拿来的这个启蒙读物有了一定的认同感。
于是,他毫无防备地翻开了《三字经》,然后被一堆自己看不懂的典故糊了一脸。
眼看着亲爹的表情越来越像是烧糊了的锅底,陆执安悄悄地咽下了口中的点心,又用茶水顺了顺喉。
果然,在他放下茶盏的下一刻,陆远平的问题就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
“孟母是谁?择邻处是什么典故?”
“都燕山又干了什么?”
“香九龄和融四岁又都是说谁?”
……
陆执安:看吧,我就知道。
陆执安挑挑拣拣的把自己有印象的典故给陆远平解释了一下,更多的就无能为力了。
毕竟这个东西他们当初也不是重点学习的内容,课文上虽然有,但都是节选,也就是他当初上学的时候学校里搞过背诵大赛,他为了那一百块的奖金特意背了全文,如今才能默写出来。
不然的话他也就是能背背“人之初,性本善”和“弟子规,圣人训”的程度。
保不齐还会被一些皮孩子给带歪,冒出来一句“狗不叫,猫不来,叫之道,喵喵喵”,咳。
听陆执安这不详的调调,陆远平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水准了。
正打算说他两句,结果先被陆执安给瞪了回来。
陆执安可理直气壮了,这又不是必学篇目!
“要不我再给您默写一篇千字文?一百个字里塞七八个典故而且我个个都不懂的那种,怎么样?”
陆远平:……
行叭。
可怜他这个当爹的,这一年的时间下来早已经学会了妥协。
《三字经》虽然有典故,但是数量不算多,改改还能用。
《弟子规》就更省事了,只要结合大恒如今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不合时宜的地方,稍作修改就可以拿出来用。
真要是把那个什么《千字文》给整出来了,他还看不懂,那才难受。
不过……
“这两,都是极佳的启蒙书,如果只是用在你那个济民书院,未免太过可惜。”
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都是三字一断句的形式,内容也相当浅显,便于孩童理解,确实当得上启蒙读物之名。
济民书院中满打满算也就那么两百个学生,要是只给他们用,真的是有些浪费了这两本好书。
陆执安才不傻,虽然这两不是他编出来的,但也是他辛辛苦苦默写出来的,自然不舍得让它们就这么埋没了。
他带着这两来,一方面是希望陆远平能帮着改一改,尤其是《三字经》,里面要替换掉的典故有点多,他拿不准,而且这种东西一旦推广出去,里面的典故和主人公也会被许多人记住,不说几千年吧,几百年总是有的。
万一他爹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方呢?是吧?
另一方面,就是他想要把这两印在《大恒新闻报》上。
这两字都不多,印在报纸上最多也就是占据半个版面的样子,但是其中的道理却不少,对于开民智是有不小助力的。
如今《大恒新闻报》的影响力已然不小,借着它的推广能力,这两很快就能传遍天下。
而因为是简单易懂的启蒙读物,若是能再打个什么朝廷的幌子,家中没有太多钱财但是想要读书的人也可以买报纸回去给孩子启蒙,比买《蒙书》可要划算太多了。
这样一来,《大恒新闻报》的影响力又能进一步扩大,可以说是双赢。
陆远平能不知道陆执安在想什么?
“你可真会给你爹找事儿!”陆远平瞪了陆执安一眼。
他怎么说来着,就知道这小子赶在他准备出去散心的时候来准没什么好事儿!
不过确实就如他所想,《三字经》中那些典故的替换位置,确实可以作为他施恩的一种手段,要怎么改,还真得仔细想想。
“既然这两都要上报纸,那总得有个作者的名字吧?写你怎么样?”
这种能够收拢学子之心,还能在文坛立下声明的事情,陆远平自然希望陆执安来。
他自己是不缺这些东西的,如今当了皇帝也不需要,但是陆执安这个太子需要。
陆执安:?
“不成不成不成!”陆执安连连摇头。
“怎么?出名的机会你还不想要了?”陆远平有些好笑地看着儿子这唯恐避之不及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