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239)
谁得状元,谁得榜眼,看的都是分数,唯独只有探花,在分数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从3-10名里选。
为了避免有人凭借文风之类的场外信息认出考生是谁,所以特意分出了五个维度,这样一来,评分就能相对量化一些,公平性也就更高一些。
而算所有评分的平均分,则是为了尽量减少个人喜好所带来的影响,得出更得大家认可的方案。
一人计短,三人计长,没有人能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多方综合下来,才更容易规避大多数问题。
当然……也可能产生更多的问题就是了。
这一批被拉来评分的大臣数量足足有二十个,即便是有人认出了考生里的熟人,数量的差距也足以抹平个人喜好所能带来的分数不公。
因为时间比较紧张,一共也才一天多一点的时间,所以评分这件事进行的也是十分的快速。
考生们交卷,走出考场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将所有的答卷全部封好,然后交给了专门誊抄试卷的人。
各个考生的字迹也是不同的,但是和文风不一样,字迹的不同万全可以通过别的手段来解决——誊抄。
二十名批卷的考官,这些学子的卷子就要被二十个人誊抄,然后依次送到考官们的手上。
甚至于这些负责誊抄的人,还专门练了一手朝廷通用的官方字体,极大程度地抹除在字体上对于个人风格的显现,再加上所有卷子都只有随机的标号而没有姓名,也就只剩下文风这个无法掩饰的纰漏了。
拿到卷子之后,大家顾不上其他,就认真阅读了起来。
阅卷期间,这些大臣们得到的是和考生们一样的待遇,一应个人需求都有专人供给,他们只需要批改卷子就行了。
不过这个时候的科举答卷和陆执安前世的那种卷子还不一样。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了,实际上这可以说是一篇“自由命题论文”,题目本身所涵盖的范围其实是相当广泛的,考生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确定阐述观点的方向和内容。
也就是说,六十个人可能会有六十种论述方向,也有可能会有所重合。
另一方面则是这题目下面能写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即便是选一个方向来写,也能有很长的篇幅,不然也不会给他们留了几乎一整个白天的时间来答题。
交上来的这些答卷里,最少的也是两三千字的长篇文章。
别看两三千这个数字不多,但是考虑到这种应试文章用的都是文言文,其中的信息量已经很大了,而且毛笔字写得慢一些,又要写官方的字体,所以两三千字已经是一个很长的篇幅。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手快的,能写出来四五千字的文章。
在这样的长度下,阅卷的考官们其实也不太好受。
这可是六十篇文章啊!取个平均数,那就是十八万字的文言文,而他们要在一天之内全部看完并且给出分数。
至于为什么给了一天多的时间却只能在一天之内看完……
成绩是要汇总给皇帝看的啊!怎么可能真的就压线到上朝宣布名次之前呢?
不能让皇帝的时间紧张,那就只能让他们自己的时间紧张了。
紧张的批卷时间转眼即逝,第二天傍晚,陆远平和陆执安在御书房见到了梅永言和蔺晖文。
“陛下,殿下,这就是今科考生们的成绩单了。”
递交到陆远平和陆执安手上的,是一份详细标明了每个考官给每个考生总分多少的成绩单。
以及平均分。
陆远平是没有时间看所有人的文章的,所以他在收下名单之后,命人取出了目前平均分前十名考生的卷子。
做这一步,主要是为了核实重要名次分数的对错,如果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现在发现也还来得及改正。
不过陆远平也就认真看了前两名的卷面,其他也就是大致浏览了一下主要论点和逻辑。
因此,整个最后的复审过程仅仅只持续了一个时辰。
陆远平看完卷子的时候,时间都还没有到戌正(20点)
“这两人的卷子,有点意思。”陆远平屈指弹了弹放在一堆卷子最上方的两张。
今年的命题确实是出乎太多人的意料,又因为分了五个维度评分的原因,所以大家也都不敢给一些让人觉得不合理的分数,免得再被揪出来问询。
所以,从第十名开始,一直到第六十名,分数降得还挺厉害。
哪怕是第十名,平均分数也才堪堪保持在了80这个水平。
勉强称得上是优秀。
但是,陆远平觉得有意思的两篇文章,平均分数却是硬生生上了90,也是唯二两篇上了90分的文章。
众口难调,能够写出这样高分的文章,这两人肯定是有底子在的。
也能说明他们的文章足够说服大多数的阅卷人。
平均分90,那就意味着最低分也就是80这个水平了,可不就是厉害吗?
不过陆远平觉得它们有意思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分数,而是因为其中的内容。
不得不说,90分的文章确实写的很不错。
“这两篇文章你带回去,这几天看一看,我觉得里面还是有些不错的建议的。”陆远平笑着对陆执安说。
陆执安在陆远平看文章的时候一直都在观察成绩单,判断有没有出纰漏的地方,以及有没有人给了虚高的分数,所以并没有像陆远平那样重点看某一篇。
好在,不知道是大家还在忌惮着政绩考核制度的原因,还是这批选出来的官员都比较自觉,各篇文章在分数上虽然都有一些波动,但是陆执安仔细回想一下,大约也能和各个考官们的个人风格对的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