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242)
走路的过程中,血液循环加快,反而会让他觉得更暖和一些。
也是因此,陆执安到明光殿外的时候就比平日里晚了一些,御膳房已经将煮好的姜汤和热乎的饼子给送了过来,此时风雪已停,大家就站在清理好的地方吃着。
姜汤是不敢多喝的,怕等下上朝的时候有不雅之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抱着汤碗暖手。
见到陆执安来,众臣齐齐转身行礼。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免礼,今日大家都辛苦了。”
第94章 湿寒
一句简单的“大家都辛苦了”说出口很轻易,但是从陆执安的嘴里说出的时候,还是让在场的众人都感受到了一股暖意。
因为有的人是不会注意到这一点的,更别提是说这么一句话了。
而且他们现在人手一碗的姜汤,和刚才那热乎乎的饼子,暖意都还没有散去呢,陆执安可不是那种只说不做的人。
没说上两句话,就到了上朝的时间,大家又规规矩矩地站好了队,前往明光殿。
明光殿中就要比外面暖和多了,陆执安他们进殿前就已经把身上披着的斗篷大氅之类的衣物交给了明光殿外的内侍们保管,这会儿倒也不至于热着。
原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早朝,但是陆执安却在早朝上看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人。
赵家梁!
是了。
赵家梁春季出京治河,如今都已经入冬了,河面以及泥土上冻,治河的工作也必须告一段落。
没有什么能继续做下去的事情,赵家梁自然也就要返京述职。
至于述职之后,他是在京城留任还是出京历练,都要看陆远平的安排了。
濮州河道上的消息一直没有断过往京城传,基本上三四天就会有一封赵家梁寄回来的简报,这大半年下来,光是简报都已经能堆成一座小山了。
也因此,京中对于濮州河道的治理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只是细节上有些缺失,到时候让赵家梁详细解说一些问题边不大了。
要说今年的治水工作,那是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定位在了轰轰烈烈上面。
当初赵家梁刚到濮州就发现了治河案的线索,虽然人在濮州,却直接掀起了持续好几个月的官员处理高峰期,任谁也不会忘记他这个首告之人。
而陆远平毫不姑息的处理态度也为这场轰轰烈烈浇了一层油,几乎将这件事闹得天下皆知。
同时,也将所有的目光都吸引到了他这位今年的治河官吏身上,大家都在关注着他是否能够带着濮州上下百姓平安度过这一劫。
提心吊胆了几个月,濮州传回来的却一直都是好消息,虽然他们很难分说其中到底有多少是水泥的功劳,但大家都明白,这次赵家梁的升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这样大的功绩,怎么可能不升?!
赵家梁原本是从四品的工部郎中,因为任了太子少师一职,被额外升了一级,位置却没有变动,成了正四品的工部郎中。
三品和四品之间是一道坎儿,有不少人一辈子都没有迈过去,而赵家梁年纪轻轻就能跨过这道鸿沟,可不就是令人艳羡吗?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今日的早朝上并没有公布赵家梁的新官职。
工部郎中的位置在他出京治河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新人接手,如今赵家梁其实是没有实职的,只有太子少师的头衔。
可这一点都不妨碍其他官员们对于赵家梁的看好。
早朝结束后,陆执安只来得及和赵家梁说两句话,就被赶来的何书一起请到了御书房。
这会儿御书房里除了伺候的人之外就只有他们仨,相处起来也就没有在外面那么拘谨了。
“赵师这大半年的时间辛苦了,现在回京了,可一定要好好休息休息。”
陆执安熟门熟路地端起了茶壶,给陆远平、赵家梁还有自己各倒了杯茶。
“谢太子殿下。”赵家梁连忙接过,恭恭敬敬地说道。
“是啊,赵爱卿这几个月确实辛苦,应当在京中多陪陪家人才好。”陆远平也点了点头。
赵家梁出京虽然还不到一年,但是因为一直都在和水患抢时间,所以十分忙碌,对于自己身体的损耗也不小。
只从他的容貌上看,都会让人觉得他突然老了四五岁的样子。
赵家梁是昨日傍晚时候才进了京城的,陆远平就没有折腾他,让他今日一早正常上朝。
所以今天早上都是父子俩头一次见到回来以后的赵家梁,都被惊了一下。
陆远平原本是打算在朝上直接宣布他的新任职的,也算得上是当众嘉奖他的功绩,但是看到他的模样时,就有些说不出口了。
短暂的考虑过后,给赵家梁升职的事情就被他压后了。
不压后不行啊,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以赵家梁这样拼了命一样做事的态度,真要是让他直接走马上任,只怕是要不了多少年,他们就得收到一些不好的消息。
反正现在也都已经十一月份了,离过年也没有太远,这个时候不遇到紧急情况,不往地方上任命新的官员也是正常的事情。
毕竟过年还有上元节还是大恒十分重要的节日,冬季赶路又太过遭罪。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就让赵家梁在京城中好好休息一段时间,陪一陪家人也好,再补补身体。
无论是陆远平还是陆执安都不想看到他累垮了自己。
“臣,谢陛下恩典!”赵家梁自然是没有拒绝的理由和权力的,于是干脆地谢恩。
“陛下,赵太医来了。”门口,不知道何时看到信号出去的何书躬身回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