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263)
“往年……”陆远平回忆了一下,“朝中拨款,当地粮仓开仓救济,维持秩序,保证不要有疫情发生,别的……好像也没了。”
倒不是他们不愿意做什么,而是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陆执安抿了抿唇。
淮南道东部受灾,生活困难的百姓绝不是一两千之数,数万甚至数十万都是有可能的,陆执安就是再心软,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给他们找到一个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行当,支援他们的生活。
“爹,水灾的话,各地城镇也会受损的吧?都是怎么处理的?”陆执安问道。
“是由当地财政出资重建,不过资金的来源大部分是朝廷下拨的救灾款项。”
“嗯?你是说……”
陆远平眼睛一亮。
“爹,你觉得,以工代赈怎么样?”
以工代赈,好一个以工代赈。
陆远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百姓们需要能活下去的活计,而朝廷需要灾后重建,两者放到一起,可不就是天作之合吗?!
这样一来,人手有了,生计也有了,岂不就是两全其美!
像是眼前的云雾被拨开,陆远平的心情突然就好了起来。
“这个主意好!非常好!”从座位上站起来,陆远平微提音量,“何书!”
“陛下。”
“去,再把蔺晖文他们给朕叫过来。”
以工代赈确实是个好法子,只是之前他们从未如此做过,所以到底怎么施行,还是要拟一个具体章程出来才行。
而且这个法子如今也才只有了简要的执行方式,所以陆远平也不太确定还有没有他们父子俩没有发现的漏洞,多找几个人商议,也好将所有的漏洞都填补了才是。
每年放下去的赈灾款无论大小都会遇到侵吞的情况,这一点他心里十分清楚,却也不能再在这种场合下出现了。
毕竟以前是他爹当皇帝,现在是他,以前他管不着,但现在,绝不纵容!
水灾的事情虽然还只是各部的预判,但是按照往年的情况来看,如今这暴雨的架势,只怕是逃不掉了,所以凡是能被牵扯其中的各部,都已经在为了这件事忙碌起来。
毕竟,如今通信速度并不快,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一封信从淮南到京城也需要数天时间,一来一回更是直奔半个月去了。
别看他们收到的消息是淮南道正在暴雨,指不定这会儿雨都已经停了两天,水漫沃野了。
若是等到收到确切消息再做准备和调动,这中间耽误的时间可都是人命啊!
户部、工部、兵部的三位尚书都到了,全是陆执安的老熟人。
一个是钱袋子,一个是技术岗,一个是治安岗,可以说是直接涵盖了灾区最需要的三个方面,点对点支援。
陆远平让陆执安重新解释了一遍以工代赈的意思,语气中不无骄傲。
“陛下,以往赈灾都是直接发放救济粮,只怕是百姓们并不会快速接受这新的方案。”
率先皱眉的是蔺晖文。
他常年和钱打交道,对这方面也比较了解一些。
尤其是在灾难当前的时候,大家都比较在意自己确切能拿在手里的东西,和他们说做一天工拿多少,吸引力并不会太强。
万一那天灾杀了个回马枪呢?
“那便让他们自己选。”陆远平说道,“把救济工作分成两个部分,首先是救命,该发的照旧发,以工代赈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去处,和看得到以后的活计,救人是一方面,维护稳定也是一方面。”
“赈灾粮款正常发,若是有百姓参与到灾后重建中,就按照拟出来的章程来雇他们做工。”
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可以随意挥霍,所以赈灾向来都是只有前一个环节才发银粮的,后续的重建则是各地自己想办法。
所以,他们是必定不可能把更多的钱发给百姓们的,不劳而获,一次是怜悯,二次是愚蠢。
救急不救穷,也不救懒。
如今就是把灾后重建给规范了一下,变动大也不大。
只是在执行的时候可能稍显复杂一些,但也不是做不到。
毕竟,因为政绩考核制度的原因,如今大恒各处的地方官们可都在铆足了劲挣业绩,就盼着自己表现好一些,能直升中央呢。
再加上如今京城中还有个监察院坐镇,去年京城中那一茬又一茬消失了的官吏如今还让他们觉得余威犹在。
虽说在治河案之后监察院那边好像就销声匿迹了下来,没什么消息了,但是无论是在京中还是在地方,大家总觉得这群家伙怎么看都像是在憋大招。
这便是震慑力了。
因为他们的存在,所以地方上的官员们也不敢动太多活泛的小心思,生怕自己哪天就成了监察院辉煌战绩中的一员。
要钱还是要命,他们还是分得清的。
不过这些人也不能完全放心。
在商议了细致的以工代赈方案后,几人又在陆执安的建议下拾掇出来了一篇内容简洁明了、最大程度上避免曲解的公文,随时准备发往淮南道。
而和他们一样在做准备的,不出许多人的预料——还有监察院。
古往今来,贪污最容易滋生的地方,除了日常以外,赈灾款和军粮,都是重灾区。
这种场合,怎么可能没有监察院的身影?
正好这段时间监察院中只有一些日常事务,过得比较“清闲”,于是,监察院的一部分官员就成了暗中的“钦差”,秘密监督赈灾的具体执行状况。
第107章 玻璃
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陆执安等人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