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27)

作者:你的雕鸽 阅读记录

且,从他六岁启蒙到现在,连续四年的时间他都在读四书五经,不说学得有多精,至少已经通读了一遍。

以往他是觉得自己要走科举的道路,虽然觉得这玩意儿并不能很好的为民服务,但也只能屈从于社会现实。

但现在,他不需要屈服了。

只是虽然他这么认为,可他的老师却不是这么想的。

蔺晖文微微低头,掩下了自己眼中的不赞同。

“殿下贵为东宫太子,所思所学自应遵从先例,还望殿下不要……”任性。

最后两个字在蔺晖文唇齿间打了个滚,最终还是没能说出口,因为他知道,即便他是太师,这两个字说出来就是大不敬。

“蔺师。”陆执安收敛了脸上的笑容。

因为是在讨论课程,所以三师三少此时都在东宫内,其他几人也都正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不由得有些担忧。

尤其是镇国公父子俩。

虽说二人之间的关系是君臣,可蔺晖文担着师长之名,如果在学习这件事上二者之间起了争执,这事情说出去委实不太好听。

就在他们还在纠结要不要上去劝一劝的时候,陆执安又开口了。

“有一事想要向蔺师请教。”

“殿下请讲。”蔺晖文拱手行礼,头垂得更低了。

“我曾在父亲处看到了蔺师的任职履历,其中写到蔺师在二十年前,阳和七年时,任豫州刺史,当年豫州大河决堤,还是蔺师带着下属臣民抢险救灾,才免了更大的灾祸,是也不是?”

阳和是先帝的年号,今年是阳和二十七年,按照礼制,等到下一个大年初一,陆老爹的新年号才会开始使用。

阳和七年的豫州大河决堤是过去二十年里豫州最严重的洪涝灾害,时任豫州刺史的蔺晖文当时为了稳住局势,与豫州总督同时下令让豫州军民一起救灾,还亲自上堤坝与大家共进退。

也是因为这一次的救灾,让蔺晖文的任职考评得了上上之评,任期满后就被调入京城,开始出任京官,可以说这次救灾就是他官场之路的转折点。

“是。”这点没有什么好否认的,蔺晖文很痛快的就认了下来。

“那我问你,在救灾的时候,你用的是什么?”陆执安也不在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了,而是踱着步子在殿中溜达,不疾不徐。

“用的是……人力?”蔺晖文不是很明白太子殿下这是想要问什么,迟疑了一瞬。

陆执安:……

“那我就这样说吧。”陆执安的脚步停在了蔺晖文前方不足三尺处,蔺晖文低着头,也能看到他衣服上的纹路。

“在你救灾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四书五经,哪些地方用了其他的典籍先例?”

第16章 船长

陆执安都已经提示到了这个地步,蔺晖文如果还不知道他想问什么就是真的傻了!

但他思来想去,也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用了什么,他自然知晓。

在安抚好百姓之后,他带着属官翻了许多的典籍,才找到了可行的应对之法,虽然当初翻过的书很多,但他可以确定,这其中并没有四书五经之中的任何一本!

见他不说话了,陆执安也没有非要个答案,而是转头问起了别人。

“程尚书。”陆执安接着溜达,像是上课的老师提问学生一样点名。

程恪立刻从自己的位置上站了起来:“臣在。”

“我记得,阳和十三年时,北地大旱,你当时在冀州任刺史,又是如何寻到的解决之法?”

“赵少师,阳和二十年,汝州麓城发生瘟疫,你当时又是如何稳住的局势?”

这下,赵家梁也不敢坐了,不仅仅是他,殿中的其他人都站了起来。

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些抢险救灾的工作,和四书五经的内容不说没有半毛钱关系吧,起码是南辕北辙。

“殿下,可否听臣一言?”蔺晖文总算是开口了。

陆执安看向他。“你说。”

“殿下,您所说的这些抢险救灾案例确实不曾涉及四书五经的内容,但治理一方土地并不只有抢险救灾,还有日常政务,这才是四书五经的用武之地啊。”

四书五经能用到日常政务上?

或许是可以的,毕竟其中的一些理论确实在这上面可行。

可只有四书五经真的够吗?

“既然蔺师都这么说了,那么还请您再回答一个问题。”

“若是此时蔺师还是豫州刺史,因为遭受洪水灾害,粮食产量下降,豫州城中粮价从每斗米二十文涨到了每斗二十五文,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蔺晖文没有想到陆执安竟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时之间有些反应不过来,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和他们讨论的四书五经之间有什么关系。

但他还是诚实地回答了自己眼中的后续结果。

“粮食价格上涨,百姓大约会开始哄抢粮食以免以后无粮可吃。”

“还有吗?”

“百姓们会觉得有利可图,后续种植更多的粮食?”

这次陆执安没有驳斥他的观点,而是顺着往下说。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两个情况产生之后,还会衍生出来什么问题?”

蔺晖文垂下的头僵住,一双眼睛微微睁大。

这……他确实没有想过。

此时殿中的情景仿佛换了位置,作为学生的陆执安反而成了输出观点的那个人。

“粮食产量降低,粮食供不应求,导致粮价上涨,如果在这个时候,百姓哄抢粮食,粮价必会水涨船高,百姓们想要吃上一口饭要付出比以往多得多的代价。”

上一篇: 摆烂殿下的冲喜上将军 下一篇: 六州歌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