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271)
虽然对于前太子妃娘家以及镇国公有忌惮,但那只是对于他们争权的忌惮,却从没有担心过他们不忠。
随着宿康成他们离京,大恒内部就已经动了起来。
战争打的是粮草和后勤,所以最先动的便是这些硬性材料。
研究院前些日子研究出来的金属材料,打造出的第一批武器率先就往北境这边供应了。
同时优先供应的,还有秘密研发出来的望远镜。
效率限制,望远镜的数量并不多,拢共也才十五个,但是放到战场上已经够用了。
而粮草方面,因为国库还算充足,所以户部拨款拨粮都还比较痛快,只是做其他事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下库存而已。
但这也已经比前些年那种紧巴巴的模样要好得多了。
这一点,一手掌握北境兵权的孟铭德感受最为明显。
往年送来的军饷不被克扣两成都已经很不错了,可是随着他那个妹夫登基,送来的军饷是越来越足份量。
这一点,直到监察院第一次露出峥嵘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不得不说,监察院是他最佩服的一步棋,这一手敲山震虎是真的让地方上的情况变得好了许多。
不过贪腐还是没能彻底根除,这也不可能,只要有利益在,就永远不可能没有贪腐,总有人愿意为此搏命的。
不过北境大军的军饷一分都不被克扣,估计还是忌惮他皇后兄长的身份。
这样的人,随便一封家书,都有可能暴露他们干了些什么,那是可以直达天听的。
他们敢偷摸地扣留一些本就是在赌会不会被发现,可要是扣留皇后兄长的军饷,那不就是把自己偷偷摸摸做的事放到了明面上?
治河案的滚滚人头还没走远呢。
因为军饷充足,所以孟铭德麾下的这一批北境守军这三年过的日子也不错。
每日里除了操练之外,就是值守,偶尔应对一下戎庭那边过来的小支部队骚扰,几乎就是他们全部的任务了。
甚至于,今年已经开始有人说想要主动出击试试看了,不然他们就这么被养着,关节都要生锈了。
另外就是,白拿军饷,多少还是会有些不好意思的。
这些想法一直都被孟铭德压着。
从皇帝妹夫寄来的密信中,他清楚朝廷正在下一盘大棋,这盘棋要是下成了,对于大恒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他孟铭德虽然不敢称爱兵如子,却也是把他们当自家兄弟对待的,能少些折损自然更好。
也就更不敢让这些人轻举妄动,生怕坏了计划。
不过就在前段时间,他再次收到密信,得知收网的时间就要到了。
表面上,孟铭德不动声色,实际上确实暗暗加强了对于手底下将士们的训练强度。
打仗对于人的消耗是十分可怕的,现在开始增加一些强度,也有助于到时候他们适应战场的情况。
毕竟,这一仗八成是要一直打到灭了戎庭为止,而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有人退伍有人新进,还需要磨合一下。
将士们也感觉到了变化,不过没有在意,过去几年一直都是这样,估计又是谁太跳了,将军特意安排来消耗他们过剩的精力的。
直到,一支不明车队,进入了他们的巡逻范围。
早前就已经得了消息的探子首领第一时间警惕起来,让身边最可信的亲兵回营地报信,自己则是带着人留下来探查情况。
车队的人也是十分配合,亮出了一批身份证明文件。
探子首领收下了,查看过后却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说打仗的消息啊。
这也是为了瞒着戎庭的人。
若是让戎庭的人知晓了大恒兴兵的消息,只怕是会第一时间调动粮草兵马。
粮草倒也罢了,一旦调动战马,那么,在草原上劝降的宿康成等人将会第一时间被发现,甚至陷入死局。
为了将这步棋瞒得严严实实的,宿康成带去草原的护卫都不是从边境守军调取,而是一路从京城带去的,是最可靠的一批人。
如今,这批粮草都已经到位了,草原上的劝降工作,基本也已经到了尾声。
不,甚至不他们预想中的还要快一些。
宿康成回望着眼前正在被新主人们占领的蒙古包,有些感慨。
这是最后一处进行劝降的部落了。
也是这次选定的部落中,位置最为关键的一个。
临行之前,几位大人们商议的时候就一致认为这应该是最难搞的一个部落,毕竟太重要了,换成他们自己也肯定是要放足够信任的人来把控的。
也正如他们所料,宿康成他们在这里遭受的抵抗前所未有的强烈。
没有办法,为了避免消息的泄露,这个部落就只能被抹去,从此在草原上查无此名。
甚至于为了避免死灰复燃,以及考虑到要隐匿踪迹,不方便运送战俘的原因,部落中的其他人也一并丧生在了这场战斗中。
也不知,这样干脆利落地丢了性命,亦或者是成为战俘,对他们来说哪个更好一些。
总归是没有选择了。
宿康成带来的人散入了部落中,只余下一支小队护着他,秘密返回大恒。
他只是个手无寸铁的商人,留在这里只会帮倒忙,不如退居安全线内,以待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接下来,就是等待战争打响了。
朝廷的运粮车队虽然分成了十余支,走不同的路线前往两国边境,但最后终究还是要汇聚到这一点。
而从他们开始汇聚,距离边境就不远了,越是靠近边境,戎庭的探子就越多,这样的异常自然没有办法瞒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