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315)
人丁兴旺,武德充沛,这是什么?
这是盛世之兆啊!!!
现下不过是元安六年的中秋,距离当今陛下登基刚过了六年整,却已经初显盛世之相。
不,不行了,不能再想下去,再想下去老夫的一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蔺晖文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呼吸频率,好让自己跳的过快的心口能安分一些,饶是如此,也废了好大一番劲儿才冷静下来。
身为户部尚书,他比别人更明白这件事对于大恒的未来有多么的重要,实在是顾不上现在的场合了,满眼热切地看着高座上的陆远平。
“陛下,不知这三种作物一年几熟?种植难度几何?可方便保存?”
一种新的作物能否推广开来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三个问题了。
对于普通百姓们来说,太娇贵的作物并不适合作为生活主要来源,毕竟是靠天吃饭,没有那么多的容错成本。
那种皮实、抗揍,还产量高的作物,才是所有人的心头好。
可惜,这样的作物从古至今都没有出现过,现在大恒普遍种植的麦子和稻子,已经是漫长岁月中拣选出来的、最符合上述要求的作物了。
若是陛下说的三种新作物能够满足以上任意两点,便有了推广开来的可能性。
否则,高产作物再怎么高产,无法应用到民间,那也是白废。
“南北冷暖不同,和麦子水稻一样,都是一到两熟,其中两种虽然本身不适合直接保存,但却可以做成类似于干粮的形式,一定条件下,可以储存数年。”
原本,听到本身不适合保存的时候蔺晖文还有点小失望,哪知道陆远平话锋一转又带来了希望。
“这三种作物既可当做蔬菜,也可作为主食,味道还不错,待得育种再进行两年,便可逐步推广开来,百姓们的餐桌上也能丰盛些许。”
虽然还未曾见过陆远平所说的这三种作物长什么模样,但是多年下来对他的信任积累,已经让大家对他的话没有了怀疑。
新作物的大致情况陆远平都已经宣之于众,剩下的自然就是今天公布这个消息的主要目的。
在中秋佳节公布这个好消息自然不可能只是为了普天同庆一下,陆远平在其中也有不少的考量。
这些年来,大恒其实经历了不少的事情。
前有顾明远案等大案要案,后有西南北三面开战,一系列的事情几乎可以说是接连不断地发生。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足够的安定,这样的动荡与国不利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不是南北战果卓着,如果不是及时阻止了松州瘟疫外溢的可能,如果不是对于几个大案要案的处理足够果决和透明,如今的大恒绝不可能有这般稳定的局势。
而这一切,多多少少都与陆执安相关,无论是对外公布各类信息的大恒新闻报,还是宛如神兵天降的“宝贝蛋”、羊毛贸易,哪个不是出自他手。
而陆执安又是谁?他是大恒太子,是注定的下一任皇帝,这样的人物于国于民都有大功,自然,也就使得百姓们对于大恒朝廷的信任度空前高涨。
但此时在位的可是陆远平,社会的稳定,对于他这个现任皇帝来说,是最大的功绩。
可这还不够。
连年征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便是有几番反腐得来的财力珠宝填补国库,还有堪称一本万利的羊毛贸易兜底,如今大恒国库中也没有太多存粮了。
而发展,是要钱粮的。
好在,小禄子那边传来的消息足够举国同庆,也能给大家伙都吃上一颗定心丸。
虽然无法立刻使得国库充盈起来,但长远来看,这显然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
哪怕是还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推广开,可一旦能大面积种植,不仅能够提高百姓每年的种地所得、减少饿死的人数,还能够对现有的粮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毕竟三种都是可以作为主食的作物,在价格有差距的情况下,家境并不富裕的百姓们自然是会优先选择便宜的一种。
别说什么口感好不好,营养全不全面,对于挣扎在生死存亡线上的人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假使一斤米的价格能买两斤土豆,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以土豆作为主食,因为这可以让家里的人多活下来一倍。
只有在有些许家底之后、没有生存之忧之后,人,才会有闲心去研究怎么吃好吃,怎么吃健康。
仓廪实而知礼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陆执安是不担心开民智的,或者说在他的观念里,民智开了,才能尽可能地施展他的抱负,因为他必须要足够的人才和人手。
而指望大字都不识一个的百姓,显然是不可能的,他需要足够多的读书人。
当然,关于这一点,他是和陆远平统一过观点了的。
哪怕是亲父子,哪怕他们的关系不同于以往的天家父子,这样的沟通也是十分必要的。
权力,总是会让人忍不住猜忌和怀疑。
陆执安不希望他们父子俩未来会走到这一步,陆远平也不想。
这也就造就了二者之间与众不同的相处模式。
更何况,陆远平也知道陆执安的那份奇遇,他也就更没有必要瞒下去了。
尤其是在这种事涉国家未来发展规划的事情上。
换句话说,无论陆执安是怎么想的,至少现在,他是没有办法直接操控大恒这艘大船的,在他的势力培养成熟之前,所有的一切都还要依靠陆远平。
陆远平对于是否开民智这件事其实没有什么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