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394)

作者:你的雕鸽 阅读记录

毕竟那二十年的记忆中,陆执安所处的环境可不像是现在这样复杂,倒更像是一个象牙塔,专心只钻研那个什么学术问题。

而现在涉及的东西就比那会儿多太多了,除了一些天生就适合朝堂的人,所有人迈进这个领域的时候都要从头学起。

陆执安不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但做的已经很好了。

对于自家的孩子,他向来是不吝夸奖的。

被陆远平吊了许久的心,这会儿终于落到实处。

哪怕陆执安自忖不算是个小孩子了,这种时候还是忍不住开心。

陆远平虽然肯定了陆执安的思路,但也没有真的放手让他去做,而是从头开始,一条条地给他查漏补缺。

这种事情自从陆执安出阁问政之后就已经是常态了,父子俩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陛下,药煎好了。”

何书低着头,从殿外端了药汁过来。

还没到近前,陆执安就已经闻到了浓郁的药味。

讲真,他很喜欢传统中医讲人体看做一个整体,治病灶的理念。

但是中药这个浓郁的味道啊……

他真的有些敬谢不敏。

不过中医讲究一人一方,就算是他活着的时候真的能把西药的生产流程搞明白了,也没有办法让中药汁子变成中药片子。

好在这一次要吃苦的人不是他自己。

陆远平吃药的频率没有陆执安高,但他没有见识过西药的“快乐”,自然就不会对中药有什么意见。

面无表情地将整碗药汁子干掉,连蜜饯都没有用,陆远平又接着给陆执安讲最近朝中的动向。

陆远平这一病,足足歇了一旬时间。

不过从第四日开始他就恢复了上朝,只是大多数公务和折子都还是丢给陆执安来批的。

这么多年,别的不说,陆执安批折子的本事已经练得很扎实了。

如果陆远平这次病倒确实是因为偶感风寒的话,那陆执安丢下公务跑去选拔营浪了三个月,绝对也要占一部分原因——

陆执安没走的话,陆远平就不用亲自批完所有折子。

不用亲自批完折子的话,就不会忙到深夜。

不忙到深夜的话,也就不会大半夜的跑到室外去吹风。

不去室外吹风,自然也就不会感染风寒。

总之就是这么一个逻辑。

不过这一次生病对父子俩都是有好处的。

陆执安的地位更加稳固了一些,而陆远平,收获了一个不会轻易落跑的太子牌办公工具人。

六月初的兵荒马乱之后,七月份荆州大旱。

干旱的迹象其实从入夏就已经有显露了,正式报上来的时候正好赶上陆执安回京。

在综合了几方意见之后,吏部、工部、将作监三方出人,很快就赶到了荆州。

提前在荆州用上了陆执安原本准备在五年内逐步推广到全国地下水丰富地区的坎儿井。

坎儿井具体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陆执安已经不记得了,但原理和作用他还有很深的印象。

只不过他也就是一个理论家,只能将原理教给将作监的人,让他们摸索着去实际应用。

这件事是多年之前就开始做的,但直到近两年才有了比较显着的成果——指大约有七八成的把握挖出井水来。

七八成的把握,在没有专业器具辅助的情况下,已经是很高的成功率了。

荆州及其附近地区多山,山脉中藏有不少的地下水。

干旱将绝大多数的地上水收走,但地下水受到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虽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有这些水在,也可以一解燃眉之急。

因为将作监的匠人们去的及时,再加上朝廷在民间具有较强的公信力,虽然从没有听说过这个什么坎儿井,但朝廷来人说能挖出水来,大家伙就肯下力气。

所以陆陆续续的倒是真的在荆州大地上挖了不少坎儿井,第一批坎儿井分散的比较开,因为一时之间难以顾及所有的村落,所以多是几个村子合用一座坎儿井。

等到解了燃眉之急之后,才逐渐充实起坎儿井的密度。

有了前面的坎儿井做铺垫,后续工作进行的也很顺利,一场旱灾下来,虽然百姓们用水节省得不能再节省,到底是没怎么亏着田里的庄稼。

比起往年雨水充沛的时候还是有些差别的,但养活一家人已然足够。

八月中,又是一年的秋收时节。

最先报上来的还是玉米产量。

毕竟全天下所有的玉米这会儿可都种在京郊呢!

去年收上来的种子就有一百一十三万斤,再加上留在百姓们手里的大约有两万斤,共计一百一十五万斤的玉米粒全数做了今年的种子。

这么多的种子,光是玉米地就种了将近十五万亩。

六月份陆执安从京郊回京的时候,那绿油油的玉米地看着实在是让人心醉。

而十五万亩的玉米地,给大恒带来了将近一亿两千斤的产量。

尽管早就已经暗戳戳的估量过今年会收获多少的玉米,还是有不少大臣在看到实际收获的数据之后忍不住捂住了胸口。

太……太高兴了,心脏一时之间有些承受不住。

他们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大恒的未来那么有信心过!

一个壮年兵丁一天的粮食最多也就三斤,一年就是千斤。

一亿多斤的玉米,足够十二万将士打个持续一年的饱仗!

这是多富裕的库存啊!

当然,账不能这么算,就这么打个比方,理解一下就好了。

在玉米的产量报上来之后,其他地方的作物产量也陆陆续续送到了京城。

上一篇: 摆烂殿下的冲喜上将军 下一篇: 六州歌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