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395)
荆州等地因为灌浆期的干旱,比往年收成低了大约一成,不过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所以大致上是与去年拉平了的。
可今年有玉米啊!!!
为了这批玉米怎么分配,朝堂上都快要打起来了。
按照玉米的播种比例,这批玉米足够种一千五百万亩地。
这么多的地,肯定是不能只在京郊种植了。
如果真的要以京城为中心往外种的话,这玉米地能一直连片种到泰州去。
而且玉米之前一直都是在京城附近种植,他们无法确定换个地方换种气候之后这玉米的产量还能不能有这么高。
所以争执过后最终大家还是达成了一致——
先在京城附近挑选合适的土地,种大约一半的玉米,剩下的一半则是分散到全国各地,观察种植情况。
有一半在京城附近种下的玉米打底,即便是剩下的那一半亏了,也就是多废一年时间的事情,他们耗得起。
总比和百姓们夸下高产海口之后又没能种出那么高的产量要好得多。
今年玉米产量的好消息又一次登上了报纸。
大家伙都已经逐渐习惯了在报纸上看到玉米相关的消息了。
不过今年朝廷竟然打算把玉米种子逐渐下放?
这一点是百姓们没有想到的。
当年的报纸上可是说这三种高产作物预计能在十年内陆续发到百姓们的手里。
现在是哪一年?
元安八年!
离他们头一次看到玉米这个名字才过去了三年的时间!
“乖乖嘞,咱们皇上这也太厉害了吧,这才几年的时间竟然能让玉米在全天下播种了?”
有人感叹道。
“非也非也。”
有的人看出了一点门道。
“今年收上来的玉米虽然要在全国各地播种,但还是在朝廷手里的,说是要看看在不同地方的产量多少,观察一下什么样的气候更适合玉米生长。”
“不过……”那书生掰着手指头艰难地算数,算了半天,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这玉米每年都能翻好多翻的数字,我估计啊,要不明年,要不后年,这玉米就能人人都种啦!”
大恒此时才多少人?一千多万。
如果朝廷想的话,今年就可以按照人头,每人一斤玉米种子地发下来,让所有人都能种玉米。
但这样一来人数就实在是太多了,不便于管理和教导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而且,一人一斤种子,就算是一家七八口人的,凑在一起也就只能种一亩地罢了,不划算。
反而是再这么种一轮,只算京城这边的产量,一年之后,平均分到每个大恒百姓头上的玉米种子也能有个五十斤。
这就很富裕了。
大家伙也都有了沉没成本。
陆执安就是靠着这一点说服了大家伙的。
不过,玉米种植相关的教程这件事,他也在考虑。
几番考量之后,还是在报纸与专门出书之间选择了双管齐下——
二者总是各自有各自的受众的,反正他不缺纸和笔墨,都弄出来让百姓们各取所需,才最方便。
当然了,报纸版面有限,也不能全部版面都刊登玉米相关的知识,所以只能分成不同的部分,像是连载一样分期刊登。
考虑到大恒幅员辽阔,从京城出发,无论是往北头还是往南头,都需要一定的时日。
不管是报纸还是书,想要传过去只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这两项准备工作都得开始准备起来了。
同一块地上连种玉米会使土壤质量快速下降,所以在育种的过程中,玉米一直都是在京城附近的不同土地上轮种的。
而京城温度不高,没有办法一年种两茬玉米,所以稳妥起见,秋收之后就将玉米收仓,等到来年再播种。
京城这边的农人们在玉米春夏季种植上面堪称经验丰富,但冬季,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了。
没有办法,技术有限,人力也有限,只能先奔着利益最大化的法子去。
所以要全民种玉米,那肯定是得等到来年开春之后。
现在才八月底,距离播种还有小半年的时间,朝廷推动一下的话,就算是偏远一点的地方应该也能收得到消息了。
到时候下去分发玉米种子的队伍再带上一些印刷好的教程,会更妥当一些。
天底下会算数的人不少,每年玉米的产量也没有瞒着大家,所以不少人轻易地就算出来了明年,最晚后年就能让所有人都种上玉米的好消息。
一时间,大恒上下的百姓们,就连扬谷这样的累活儿都不觉得难熬了。
时间进入到九月,陆执安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唯独有一点——他被禁止和穆安竹在非正式场合见面了。
不是两人之间的感情不好,也不是婚事发生了什么变动,单纯就是大恒这边的习俗——婚前三个月,未婚夫妻不能在非正式场合见面。
这个非正式场合大多数情况下仅指小两口自己约着见面。
但如果是亲朋好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偶遇一下这种的,不管是刻意还是纯巧合,都是被默许的。
只不过这一条在皇室执行的更加严格一点——连亲友凑对都不行了。
假如说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宫里有什么比较正式的宴会,比如中秋宴之类的,两人在宴会上碰一面是被允许的。
但是很可惜,他们的婚期在腊月初六,九月初六之后,就没有什么重要节日了。
陆执安:……
你们这是在离间我们之间的感情!
他愤愤地吐槽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