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421)
其实她更想做些针线活,不过陆执安说晚上做针线太伤眼睛,不让她做,看书也不行,她就只能做些不是那么费眼的事情了。
陆执安写下最后一个字,将笔放好,再抬头的时候发现穆安竹不在屋里了。
“侍墨,什么时辰了?”
外面的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屋里为了方便他写字,点了不少的烛火。
“殿下,辰正了(八点)。”
“太子妃呢?”
“娘娘怕打扰殿下,带着人在厢房看布料。”
穆安竹刚才插花的地方已经空了,倒是内室的小几上多了一瓶花。
估计是插完花觉得无聊,又不能看书做针线活什么的,就只能出去找点乐子了。
陆执安拿起桌上晾干字迹的纸,让侍墨收好,自己溜溜达达的就去了厢房。
厢房里这会儿也是灯火通明,隐约还传出了说话声。
陆执安一掀门帘,就被屋里的人发现了。
“殿下忙完了?”穆安竹脸上的笑意还没有收,手里举着一块布料,“快来看看这一块布料,帮我想想用它给小家伙做什么样的衣裳穿好?”
第173章 小玉米
五月初,大恒京城悄悄派出了数支队伍。
虽然消息传到京城之后他们再出发,时间上已经有些晚了,但京城这边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尤其是还有当初随队而行的秘密队伍,正在各地等着他们。
这些秘密队伍当初是跟着玉米种子一起离京的,不过为了隐匿行踪,所以两队人马并没有一起行动。
甚至于明面上的运输队伍都不知道暗中还有一队人存在。
而当初派出这些人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人监守自盗,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在运种队伍出现意外的时候,可以作为援军。
如果人出意外了,那就救人,种子出意外了,就救种子,实在都救不下来,那就及时收集证据,以待来日。
无论这些队伍现在如何了,这些人都会在原地等待接应人的到来。
五月份出京的这些人,就是去和他们接头的。
正常损耗范围内的损失也就罢了,不影响大局。
但是那些种子已经所剩无几甚至是全军覆没的地区,今年是肯定赶不上春耕了。
而且这些地方的运种队伍所遭遇的人祸可能性远远大于天灾。
这样目无王法目无百姓的地方,自然要好好整治一番。
否则他们今日敢干涉玉米种子的事,明日就敢干涉朝政。
倒不是说非官员就不能对朝廷政局有一点想法了,而是能做出来为了一己私利去阻止玉米推广的人,根本不配这份宽容。
陆远平已经登基近十年,十年间大恒上下的变化太大了,早就不是所谓的士绅富豪所能轻易拿捏的了。
不提别的,就只是上上下下的官员,十年间也足够给他们来上一场大换血了。
陆执安不敢说整个大恒一定有多少多少清廉的官员,但有为民做事之心的官员,数量至少在五成以上。
别小看五成这个数字。
看似只占了一半的比例。
但是凡事都是要看基数的。
大恒有名有姓的官员都有品阶,而所有有品阶的官员的任命,都是要上报朝廷中央的。
也就是说,这些官员都是由京城这边选出来的。
而自打当年陆远平开恩科之后,大恒官场就逐渐有了新的默契——所有新任官员,包括新科进士在内,所有人都要从基层做起。
这个所有人,是包括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内的。
可以说是满朝文武除了此前已经有任命的人之外,所有人都逃不过。
大恒的官员并非全部都是从当年的进士中选,按照规定,所有考取了举人功名的生员都可以入朝为官。
但是相对于举人,进士们的起点肯定是更高的。
毕竟人家也是一步步杀上来的,接触到的人层级都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生员们获得举人功名的考试叫乡试,举办乡试的是各道。
而考取进士功名的考试叫做会试,考试地点是京城,主办单位的礼部和吏部。
这就比较像是陆执安前世的省考和国考之间的区别。
走到举人这个层级,能接触到的基本就是各地区的政府了,如果选择这个时候入仕途,那么资源肯定是比不上京城这边的。
而等到所有人进入仕途第一任必定是走基层这件事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之后,起点的差距虽然不太明显了,却还存在。
进士们的初始任命,一般都是在京城比较有印象的地方,比如常年富庶之地、常年贫困之地、常年混乱之地……
简而言之就是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再换句话说。
现在这些民间力量嚣张到敢毁掉绝大多数种子而不做丝毫掩饰的地方,基本上放下来的都是进士这一层级的生员,甚至一甲也不算少数。
如果是举人出仕,陆执安和陆远平他们或许还不太了解。
但是进士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他们也不可能放一些人进来滥竽充数。
这就是十年间沉淀下来的底蕴。
陆远平和陆执安本身就有一部分心思是想要利用这次玉米种推广的事情来试探一下各地。
现在,试探的结果出来了。
前去接应的队伍很有效率,五月初出京,六月底就陆陆续续带着东西回了京。
至于是什么东西。
自然就是关于种子损失的调查结果和各色证据了。
多方联合之下,调查出来的结果还是很有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