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435)
于是这批人就成了此次行动的中坚力量,再搭配一些人手,就可以下到各地区分发种子。
这次行动不比年初,年初虽然也是要赶春耕,但毕竟没有那么大的工程量,他们只要到了指定的地方,自然有人手接手,每个队伍只有一个目的地,最大的任务是保证种子安全。
而今年,就是任务最轻的一支队伍,也要走过安排下来的那一县之地的所有村落。
之所以他们任务最轻,也是因为他们所前往的那座县城,是最难抵达之地。
大恒的县城标准是两千户以上。
哪怕一户三人,那也要给六千余人分发。
这么多人还不是集中在一处,假如家里有不良于行的老人、刚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养身的新产妇……这种不便于移动的群体,那工作量就更大了。
这也就是这两年大恒的科技同时也在飞速进步,南来北往的主干道经历过整修,还有了各种各样的新交通工具方便运输。
否则就只是每支队伍数万甚至十数万斤的玉米种子,运输起来都是一个大难题。
西疆战事已经进入扫尾阶段,今年各地没有什么灾情,所以如今大恒的头等大事就是把推广玉米这件事做好了。
任何人如果要在这件事上使绊子,就会第一时间被踢出政治中心。
在这样相对高压的环境下,所有人齐心协力,很快就将整件事的流程规划完全,只剩下执行了。
而此时,时间也不过是八月底。
九月份的报纸,几乎成了玉米专刊。
七成以上的版面都在讲玉米种子相关的事情。
上到去年的玉米总产量,下到玉米的种植特点、施什么样的肥更好。
对于每年都关注着玉米情况的百姓们来说,堪称琳琅满目。
夹在这么多玉米的消息之间,小玉米这位小皇孙降生的消息只占据了小小的一块版面。
按说应该是相当不起眼的。
奈何,陆执安现在在民间的名声实在是太响亮了,所以即便是只有小小的版面,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
皇长孙的名字并没有对外公布,但小名玉米这件事,却被公布了出来。
头一次知道这件事的百姓们心情很复杂。
就……有一种传说在天边的人物突然接了地气的感觉。
同时也在无意之中产生了一个陆执安从未想过的效果——小玉米还未满月,便因为名字获得了大量百姓的天然好感。
这可是活人无数的宝贝!
可以说,只要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没有富裕到自家粮食可以吃一半扔一半的地步,那么,小玉米都会因为这个小名收获越来越多人的好感。
多少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了。
.
当下,什么样的消息传的最快?
无非就是三种。
关于高产作物、关于各种天灾、关于边境战事。
玉米,作为第一个可以全国推广的作物,它的消息自然在这个行列中。
如果不是土豆和番薯的生长周期与回报率没有玉米这么高,如今也不会出现三种高产作物,玉米“一家独大”的局面。
百姓们虽然也惦记剩下这两位,但玉米,可是他们心目中实打实的“大明星”。
每年关注九月玉米的产量和朝廷的相关政策已经成了大家这几年的习惯了。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其中传的最快的就是分发玉米的队伍将会在整顿完毕之后,九月十日开始离京前往各地这个消息。
完全未经组织地,百姓们开始守在官道附近,等待着运送玉米的队伍路过。
虽然这路过的一支支车队并不一定就是去他们村子的,但只要看着那满满的车辆,大家就觉得心里欢喜呢。
农忙明明已经过去,大家伙前不久还累得不行,现在就已经开始摩拳擦掌,时刻惦记着种玉米的事儿了。
就在几乎同一时间,各地的兴安书局开始上新。
上新的书只有一本——《玉米种植指南》。
相对于九月刊报纸上记载的玉米种植法,这上的内容更加专业,更加明确。
不仅讲述了更详细的玉米的种植方法,同时还加上了南北气候差异的影响。
南北之间的差异可不仅仅是地理位置。
温度、湿度、季节气候特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植。
在不同的地区种玉米,那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只是这写得虽然详尽,可毕竟是书。
兴安书局的书价本就便宜的多,可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家都能买得起的。
就算是买得起,也未必识得字。
所以,跟着发放种子的队伍一起下去的,还有兴安书局可以购买《玉米种植指南》这的消息。
发放种子是以村落为单位,每到一个村子,在发种子的同时,他们也会将这个消息反复提及。
现在的村子基本上都是宗族聚居,少的就一整个家族住一起形成村子,多的可能就是三四个姓氏凑在一起。
买书的花用一家可能拿不出来,但这种已经形成规模了的宗族,哪怕一家出一文钱,也能轻易拿下。
有的家族还有族田,甚至都不需要各家再出钱,直接由公中出就足够了。
当然了,若是谁家有余钱,想要独立购买一本,那也不是不可以,一切全凭自愿,不作限制。
以京城为中心,大恒各地扩散式地热闹开来,那气氛,像是提前过年了一样。
而就在玉米种子分发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东宫的小玉米,终于满月了。
第177章 争执
皇长孙的满月酒那自然是要大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