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190)
这才齐齐入殿。
皇帝一身道袍,正在洗漱,周遭伺候他的内侍如云。
三人视若无睹,行了礼,便开始汇报此次阅卷的结果。
“两个?还挺稀奇。”明德帝盥洗停当,挥退一众内侍,接过顺喜奉上的答卷。
他把两张都看完,又听了在场三考官的评阅理由,频频点头:“有理。”
秦毓章拱手道:“孰优孰劣,谁先谁后,还请陛下法眼裁定。”
“文无第一,这两张卷子也各有各的好处,倒是把朕给难住了。”明德帝说着把糊名的裱纸给拆了去,看到姓名便是一笑。
“裴小君子,朕亦有耳闻呐。裴老爷子为了这个嫡孙,可是用心良苦。”他又去拆下一张,奇道:“又是贺家的?”
旁侧的顺喜伸头一看,回道:“听说是贺三老爷的私生子。”
“外室啊。”明德帝捏着手里的卷子,沉吟少倾,将其放到前一张的后面。
底下王正玄看着他的动作,正要松一口气,却见他又拿起两张答卷,左右来来回回地交换。心下顿时一沉,蓦地想起皇帝登基前的出身也并不高。
皇帝果然开口:“爹娘做得不对,但孩子是无辜的嘛。”
他也看着他们,眼底幽深,直到把三人都看得低眉垂眼,才笑道:“硬选让人头疼,又不能让他俩打一架,麻烦。”
他把左右两张答卷一齐撩在案上,“朕不选了,就两个并列第一吧。”
“陛下?”王正玄懵了,急切道:“可从未有哪一朝哪一科出过两个状元啊。”
孟若愚也道:“这不合礼法,还请陛下三思。”
“不、合、礼、法。”明德帝把这四个字念了一遍,哂笑道:“那又违背了祖宗法制哪一条哪一句?这可是你们十来位考官一起评的结果啊。”
“毓章,你怎么看?”
秦毓章整袖作答:“穆穆清禁,济济群英。鸾翔凤集,羽仪上亲。有群英荟萃,不分伯仲,是好事。”
“陛下乃天子,金口玉言便是天意。”他深深一揖:“陛下圣明。”
第076章 七十三
明德帝看完三甲,又挨着拆视了前十,略做名次变换,便神色疲倦地停下动作。
“不看了,就这样罢,你们阅的卷,你们盯着拆。”
秦毓章三人领命:“是。”
“陛下歇歇,该进仙丹了。”顺喜捧了一只宝匣出来,轻声细语伺候皇帝坐下。
内侍们围着他,取水捧蜜,焚香打扇,持巾端盆,如众星拱月。
诸吏皆垂目以避,快速地将剩下的答卷拆除弥封,交由考官核卷并登册记档。
一缕晨光很快将天色拉得透亮。
今日传胪大典,朝官一大早便各具各位。
贡士们随后而至,经仪制司引导,在崇和殿前的广场上有序站列。
皆戴进士巾,穿大带青罗袍,蹬皂靴。
队列两旁不远,每隔五步,便有佩刀的黑甲禁军持旗肃立。
再往上,崇和殿大气庄严,红墙黄瓦白玉阶,凉风里朝晖跳脱而温柔。
贺今行站在队列里,轻轻呼出一口气。
“紧张吗?”与他相邻的裴明悯轻声问。前列的江拙也回过头来,脸颊带着羞赧的红,却用亮晶晶的眼神看着他。
“这有什么可紧张的?就是走形式的典礼,早点结束好到晚上鹿鸣宴。”晏尘水也记得压低声音。
他点点头:“我很期待。”
“啪、啪、啪。”
静鞭三响,前列两人立即转回去,所有人都噤了声,不自觉打直脊背。
丹陛大乐响起。
宣制官走到殿前黄案后,在所有贡士的仰视里,展开手里的帛卷。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岁次戊午年常科殿试,策天下贡士一百二十人,得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三十九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七十八人,赐同进士出身。”
洪亮的嗓音落下,进士们便一起整袖提袍,行跪拜大礼。
“学生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礼毕。贺今行随众起身,抬头却见宣制官仍站在原地,并未离开。
按流程应该到读卷唱名,他微微皱眉。
却听宣制官继续宣读——
“今之殿试,鸾翔凤集,朕心甚慰。汉中路稷州裴涧与汉中路遥陵镇贺旻,制策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朕斟酌许久,决意不定高下,着二子同为魁首,赐绯罗冠带。钦此。”
什么?
贺今行猛地睁大了眼,他怔愣片刻,看向身边人。
裴明悯绽开一个明朗的笑容:“真好。比我想过的最好的结果还要好。”
他也被带得笑了笑,对方抬手拉着他的手臂,一齐出列听宣。
不止进士们,就连朝官班列里都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
同为魁首,即是两个第一。大宣开国近两百年,从未有哪一朝哪一科同时出过两个状元。
裴家小君子也就罢了,另一位却籍籍无名!
直到读卷官按例当场宣读完两份答卷,议论声才渐渐消下去。
贺今行与裴明悯谢过天恩,站直身,礼官上前引两位新科状元入殿。
登上御阶,礼乐声渐大。
沿路几乎所有人都在打量两人。
贺今行遇事总习惯多想两分,他自认做文章不及明悯,也猜不透皇帝此举用意。
但不管怎样,路就在他脚下,他一步一步踏得稳当。
到得檐下丹陛,主考并两位副考在这里等他们。
一旁黄案上的银盘里盛着一枝枝粉白相间的桃李,怒放的花朵上犹带晨间清露。
两人拜过座师,秦毓章捡起花枝,插在了少年们的纱帽上,同时勉励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