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64)
“学生。”张厌深看他,“你这身行头……”
他疑惑道:“嗯?”
老人笑而不语。
直到出了山门,看到街边等着的三辆马车,贺今行才反应过来,根本不用自己背东西。
他把书箧卸下来放到上马石上,裴明悯颇为稀奇地绕着看了一圈,“我可以上手吗?”
他哭笑不得:“请。”
裴明悯得了许可,端起来仔细看了看内里,叹道:“原来这就是‘负箧曳屣’的‘箧’,实物比书上的图要精巧许多。”说罢又背起来走了几步,最后放到第二辆搁置行李的马车上。
“其实就是背篓,不过改良了许多。”跟在一旁的贺今行向他解释,顺手把自己和先生的书拿了出来。
马车车轮缓缓转动,奔着高升的朝阳向北而去。
宽敞的车厢里,张厌深坐于主位,道:“荀子有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他示意两个学生接下去。
学生们对面而坐,相视一笑,齐声道:“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贺今行:“简言之,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无止境,行无止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裴明悯想了想,“就像这书箧,不亲眼看看,不亲自尝试,便得不到最真实的信息、最深切的感触。”
“再推及到为人做事上……”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讨论半晌,最后下了结论。
“这就是我们游学的目的,也是读书做事应当奉行的准则。”
张厌深笑容不减:“你俩把先生我的话给说尽了,先生此次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他取一本书,借着被窗上轻纱软了脾气的阳光,细细看起来。
裴家给四公子准备的一应事物都是最好的。马车做了减震,在平坦的官道上安稳行驶半日,到了汕浪矶。
三人下马车换渡船。
谁知渡口几处栈桥都被脚夫们占满了,正热火朝天地往大船上装货。
江上一列十数艘货船,船头船尾树的白底大旗上,都是鲜红的“柳”字。
烈日炎炎似火烧,他们就近寻了家茶水铺子坐下,等对方装完。
裴家的仆役们各自行动起来,摇扇的摇扇,泡茶的泡茶,又借店家的厨房做饭,拉车的马儿也得了荫蔽欢快吃草。
“这装的是春麦子吧?”贺今行看着脚夫把两个麻袋一左一右扛上肩头,麻袋两头向下垂,脚夫整个人也跟着往下沉了寸许。
裴明悯点点头,“柳氏自十一年起,就垄断了江南路的粮食买卖。”
汉中路不似江南路有繁多的作物品种,大部分土地只种植最基础的稻麦黍菽,与其他各路往来贸易最多的也是粮食。
因此与松江路并称大宣南北粮仓。
正是麦覆陇黄的时节,刈麦的农民从早忙到晚,才有这一艘又一艘运往别路的粮船。然而他们自身却未必能吃上一粒新麦磨出的面粉,就算能,也未必肯吃,因为新麦与陈麦是两个价钱。
贺今行看着大汗淋漓的脚夫们出神。
裴明悯说:“柳氏从无名布商做成收拢南北行会的第一商行,当真厉害。”
“江南路是柳氏发家之地,也是柳氏商行的大本营。其大当家柳飞雁虽是个女人,然初出茅庐时就眼光独到、行事果敢,做到今天这一步不甚奇怪。”张厌深喝了口茶,“只是柳家人丁稀少,依附者众多,却未必个个忠心。”
裴明悯:“商人本性逐利,不可轻信。”
闲谈间,一名白衣金冠的少年走过来,拱手先叫了声“先生”,再与另外两名少年打招呼。
贺今行拉开空着的条凳,让对方坐下。
他发现这人真的酷爱白衣,除了书院的襕衫武服,就没见过对方穿其他颜色的衣服。不论长袍短打,都是一身雪。
“从心怕是天将明就来了吧?”裴明悯倒了杯茶给浑身冒着热气的少年人。
柳从心一饮而尽,轻轻呼出一口气,才微微点头,“新粮出时,就是存粮青黄不接的时候,到处都催得紧。人手不够,书院正好放假,我便来押一趟。”
“你们别急,快要装完了。”他又自己倒杯茶喝尽了,然后高声叫茶铺的掌柜过来,让对方给脚夫们准备解暑的茶水。
说罢撑着头闭上眼休憩。
柳氏商行的生意遍及大宣,凡是商队经行处,无不知柳氏之名。因其纵横江南路,与当地官府关系密切,民间便称“江南柳”;又因其名下布帛等产业上供皇室,也有人戏称一句“皇商柳”。
这个“柳”是柳飞雁的柳,也是柳从心的柳。
柳家三口人,男丁仅柳从心一个。
商贾做到极致仍是商贾。要实现阶层的飞跃,唯有读书入仕一条路。
虽然亲娘并不让他一心只读圣贤书,如何养他姐姐的,便如何养他。但这给了柳从心更大的压力,他不仅要维持家业不堕,还要再向上更进一步。
除了拼命,别无他法。
贺今行听着柳从心绵长的呼吸,知道对方就这么坐着睡着了,心下不免叹息。
人活在世上,没有谁容易。
求饱暖,求声名,求权力,各种各样的欲望或来自本身或来自他人推挟,终归无穷无尽,不到死不能休。
有人从背后经过,扯了扯他的衣摆。力气很小,不带丁点儿恶意。
他回头看去,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望着他,眨巴眨巴眼,叫了声“哥哥”。
再往上,一张干巴巴的老脸不好意思地对他笑了笑。
“还没问过老伯贵姓?”贺今行随老人一家到角落的桌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