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州歌头(783)

作者:謜 阅读记录

裴孟檀打断他:“竭泽而渔,远水解不了近渴。光是西北这一年的仗打下来,未发的抚恤和在民间采买粮草棉布的欠款就有将近三百万两。”

一直没有开口的忠义侯突然说:“我等岂能如秦党一般行事。”

阮成庸拱手请教:“不知侯爷有何高见?”

忠义侯转过脸来,看着老师新晋的这位心腹,道:“天下蠹虫多矣,皆非我同类。本侯就奏请陛下,挑些为恶乡里、罄竹难书的抄家没产,充入公库,谁又能有什么意见?”

裴孟檀摇头:“不妥。荟芳馆文会在即,您此时出面对世族动手,必然生哗,令士子们动摇。”

忠义侯:“难道所有士子都是蝇营狗苟之辈?依本侯看,正可借此看清人才秉性。老师,庸碌贪婪之人,招揽来又有何用?”

裴孟檀还是摇头:“侯爷,人心险山川,名声易破不易立,能不出差错就不要去试。”

阮成庸跟着道:“而且实行下去,也不太好办。我大宣开国一百多年,各地域的世家大族就没有不联姻的,姻亲连姻亲,关系弯弯绕绕,全绕在了一块儿,一拔就是一串。要将人破家灭门,又岂知人不会狗急跳墙,四处攀咬?闹得大了,收场就难了。”

他顿了顿,说:“下官倒是想起个办法。”

王正玄急道:“有什么办法你说啊,这时候还卖什么关子?”

阮成庸伸出两指,低声道:“就两个字,捐纳。”

“先帝初年,因岁计尚有余裕,废除了捐官之法,只留国子监纳监一项,作为吸收人才的途径之一。现今国帑短缺,奏请陛下重开捐纳,减缓户部压力,也是情理之中。”

“哦对,还有这法子。”王正玄恍然,旋即皱眉:“可是光捐纳能捐出多少钱来,朝廷上下也没有那么多的位置啊。”

忠义侯则道:“先帝废止此法,怕是也有冗官冗吏拖累朝政之故吧?”

阮成庸道:“侯爷所言极是,所以要先裁撤一批人,譬如那些秦党余孽。再有缺补缺,实在没阙位,就让他们等着,先给个官身、赐个虚衔,不予实职,少收些钱罢了。”

王正玄侧目:“这倒是顺水推舟、一石二鸟了,阮大人好想法。”

阮成庸只道不敢当,“下官也是斗胆猜测,陛下没有非要大家怎么样的意思,只是想让大家出钱出力,那就出呗。捐官纳监,增补阙位,明码标价,朝廷多了进项,地主们得个官身荣耀,两相欢喜,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龃龉了。”

没有龃龉,朝廷内外、上下自然和平无事。这二人都觉得是个办法,一齐看向上首。

“一时之计,当不得长久之法啊。”裴孟檀徐徐叹道:“以财货补官终究有失体面,能不能行,还得上奏陛下才知。”

王正玄不以为意:“老祖宗都干过的事,陛下应该会同意的吧?不然也没什么别的好办法啊。”

书房安静了一瞬,阮成庸重新拿起那封宫中传出的密信,“这奏疏倒是写得挺好,朴实却铿锵有力,又不失论据——看来是在户部有人啊。”

“户部?陆潜辛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还想淌这趟混水?”王正玄并不将这点关联放在心上,因记着自家妹子侄儿惨死的事,只恨不能将姓陆的也大卸八块。

在场无人不知这一茬,裴孟檀出言提醒道:“陆潜辛戴罪之身,早已是穷途末路。但解决国库亏空,少不得用他去做事,你切莫因私仇误国事。”

王正玄含糊应了声,“我知道分寸。”

一旁的阮成庸好似没听见他们说话,仍低着头看密信,自言自语:“不知第二封疏,又写了什么?”

他抬起头来,正好对上忠义侯的目光,谦卑地笑道:“下官听说,侯爷向来爱才,想必有拉拢过这人?”

忠义侯盯着他:“你想说什么?”

阮成庸道:“下官只是在想,侯爷都无法打动的年轻人,大概很难为我们所用吧。”

“对。”王正玄插话:“我先前觉得通政司就是个大号的舍人院,现在看着不是那么回事儿啊。这贺今行今天能上这么一封谏疏,谁知明天还会干出些什么来?”

不可控,就有风险,让人心里不踏实。

他继续道:“既然陛下让他停职,那就一直停着吧?通政使这位子,也该廷推个正经的人选出来。你们说呢?”

忠义侯闻言,拧起长眉,“一封谏疏,就让王大人如临大敌,昏了头不成?陛下若想点个正三品的通政使出来,何须等到现在。”

王正玄想了想,他这会儿针对通政司,若是让陛下以为他们想要把控言路,触怒陛下,那就得不偿失了。且忍一时,过后再计较。

几人再商议一阵,临近未正,忠义侯要前往兵马司,率先告辞。

裴孟檀起身相送,“捐纳一事,我等明日就会向陛下进言。在此之前,请侯爷当作不知。”

忠义侯并不因自己的老师不站在自己这边,就心生不满,然而听见这话,沉默了一刻才应下。

他如来时一般从偏门出府之后,想到一些事情,叫长史去给谢灵意送个信。

下衙后回公主府,谢灵意已经先到一刻,在过厅等着,闻声迎出来行礼。

忠义侯边走边脱了外袍,让贴身的小厮抱着衣裳下去,就只有长史跟在身边。他直接问:“情况怎么样?”

谢灵意将带来的册子交给对方,“属下查阅了往年的捐纳录簿,按惯行的法子,广泉一路捐下来也不到二十万两,远远不够补国库的缺口。诸位大人要用这法子,浅尝辄止肯定不行的。”

上一篇: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 下一篇: 将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