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292)

作者: 一品红楼 阅读记录

张祯笑道,“二伯,诸位先生,不可妄自菲薄!人人都惧疫症,诸位却能赶赴大疫之地,乃勇士、义士!为何不能宣扬?”

华佗沉吟道,“话虽如此,恐被人说言过其实。”

医者治病,天经地义。

大书特书,只怕被人笑话。

张祯:“谁敢说?我与其理论。”

顿了顿,又道,“宣扬各位大义,只是其一。其二,是让世人知道,遇上大疫该如何应对。”

人类之所以能站到食物链顶端,原因之一便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每一次进步,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因此,她想将汉寿的治疫经验推广出去。

在这个时代,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光里,大疫都是人口减少的元凶之一。

另一个元凶则是战乱。

两者狼狈为奸,互助气焰。

张仲景毕竟也是名门子弟,还当过官,很快想通了此书意味着什么,击掌叹道,“大善!神悦,此事大善!”

这侄女儿虑事如此周全,如此长远,难怪能一路青云。

他不及,他家中子弟,也都不及。

华佗也大笑,“好啊,好!”

半夏兴奋举手,“师傅,我和红儿的名字,也会在上面么?”

张祯:“会!”

半夏高兴得合不拢嘴,哈哈,这次光宗耀祖了!

等等!

她连自己祖宗是谁都不知道,那,那族谱就从她这儿开始罢!

霍红儿也满脸笑容。

没想到啊,她竟然也有名留青史的一日!

陈太医、刘太医、罗太医等人,也迅速想到其中意义,很是激动。

人生在世,谁不想扬名?

他们之前有顾虑,也只是怕张祯在书中夸得太过,引起世人反感。

可若是加上应对疫症的法子,便是言之有物,谁还能嗤笑他们?

何况,这是件多好的事情啊!

哪怕不留他们的名字,也值得去做!

纷纷道,“殿下,有什么需要我们的,尽管开口!”

“不留我等名字,也无关紧要!”

“能共襄盛举,是我等之幸!”

张祯:“若无诸位襄助,这事儿也做不成。”

喝口竹饮,跟他们细说此书的内容。

这本书,她定名为《汉寿战疫记》,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汉寿战疫的前因后果,大力褒奖各位医者圣手仁心,不畏疫症,奔赴疫区解救百姓。

称赞他们为大医。

连同汉寿医者在内,所有名字都列出来了。

这是一份闪着金光的资历,也是一份可以流传后世的荣耀。

参与的精兵以及吕布后来的近卫,因人数太多,无法全部记录,只写了几名首领的名字。

但张祯承诺他们,待回到长安,每人赐一个“治疫有功”的吊牌。

材质分为金、银、铁三类,按其功劳颁发。

众医者也有,资深者为金,普通者为银,弟子为铁。

汉寿的志愿者,也留了十多位表现突出之人的名字,其中就有严二郎。

不过没有吊牌。

对于刘表,书中并未有贬损之词,还夸他隔离之策是正确的,并如实写了他供粮、供药之举。

这一部分,张祯说明要求,让何同、邹恒、魏山、方穆等幕僚书写,她再来检查。

第二部分,则是治疫的整个流程。

以她在长安时写的治疫手册为主体,不断添加,不断完善。

包括前期的准备、朝廷民间的支持、物资的调配、隔离治疗、处置各类意外等等。

这一部分由她自己完成。

第三部分写的是医疗相关,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包含疫症患者划分,相应的等级如何治疗、各种方子等等。

还有一项是医者答疑。

假设了各种问题,再由医者回答。

显然,这是张祯和幕僚们完成不了的,需要专业人士。

除了张仲景和华佗之外,医者们的文学素养并不高,会说,但不会写,或者写不好。

便由幕僚们协助书写。

也不叫幕僚们白忙活,到时也留他们的名。

于是皆大欢喜,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第270章 张神悦心思狡诈,故意把我架到高台上

张祯接到诸葛玄的回信,即刻上表朝廷,举荐他为辽东太守。

同时荐汉寿县丞韩胜为县令。

朝中无人反对。

小皇帝并不知道诸葛玄和韩胜是谁,但他相信张祯的眼光,欣然下诏。

韩胜听说张祯已上表,又惊又喜,回家烧香告慰祖宗。

靖国长公主殿下,真是个言出必行的人啊!

诸葛玄、诸葛亮叔侄俩一边在家收拾行装,一边等诏书。

还办了件重要的事,将诸葛暄嫁给了早有婚约的庞山民。

也就是庞德公的儿子。

而这位庞德公,是东汉末年有名的隐士,居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以知人着称。

历史上,诸葛亮的卧龙之名、庞统的凤雏之名、司马徽的水镜之名,都是他取的。

诸葛亮给张祯的信中,也提了要与叔父赴任、发嫁二姐这两件事。

幼弟诸葛均,会一同带去辽东。

急着送二姐出嫁,也是因辽东太远,又是苦寒之地,怕她弱质纤纤,经受不住。

好在嫁妆早已备齐,之前打算的也是这一两年就要完婚,因而并不仓促。

张祯略一沉吟,请来汉寿几位有身份的夫人,在她们的指点下开出礼单,命人去襄阳备了一份厚重的礼品,再送去诸葛家。

为啥去襄阳备礼?

因为汉寿经历大疫,商业严重受挫,买不到什么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