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好养猫(102)
河道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船只穿梭在河道上,犹如一条条丝带将两岸的风景编织起来。
船工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划动着桨,汗水湿透了衣背,但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这繁忙的河道上,不仅有货船、客船,还有专门的游船。
货船上满载着各种物资,琳琅满目;客船上乘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游船上则飘着悠闲的乐曲,让人忍不住驻足倾听。
河道两侧的居民早已习惯了这片繁忙的景象,他们在这里生活劳作,数着船只盼年景。
一船生灵如此活泼,引得看客止不住地称奇称妙。
许念安定了貍奴馆内部秩序之后,走到船头,微笑着对周围的人们作揖。
——“北归人许念自开封至临安讨生活,携众貍奴给大家送个好兆头,望今年收成好,财运通,家家户户平安顺遂。”
*
桑林的尽头是一座古老的城门。
城门巍峨壮观,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过痕迹,但此刻它正在工人的修筑中变得更加高大坚固。
城门前有许多贩卖绫罗绸缎的庄子和丝坊。
水门之上还有一座新砌的三孔石拱桥,桥上建了重檐歇山式四角桥亭,桥面宽敞,桥栏雕刻精致,可见许多人往来其间。
船家道:“许馆主,这城门是艮山门,这石桥叫顺应桥。”
许念道:“我看这儿有许多商人都在运丝绸。”
船家笑道:“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说的是城北一西一东两座门,西边武林门外卖河鱼的多,东边艮山门外卖丝绸的多。”
许念道:“原来如此,再往里走是什么地方?”
船家道:“你进城之后一直往南边走,走到菜市桥,那儿熟悉地形的人就多了,你再随便问问,都会为你指路的。”
许念道:“多谢。”
船再顺应桥前的渡口停靠。
许念结清路钱,牵驴来到城门口。
他抬起头,看见城门的石牌上刻着三个大字——艮山门。
他记忆之中的临安并没有包括这座门,按地图所画,杭州之治应该就是在西湖之畔呈狭长分布的仁和、钱塘、临安等几个县,其中以吴越国古都所在的临安县人口最多。
他没想到,这座地图中较为偏僻的东北角门不仅人流巨大,而且随处可见正在建造的房屋和桥梁。路仍是黄土路,但已经被整成宽阔平坦的大道,足以通行三驾马车。
许念排着队等待城门吏检查他们所携带的货物。
过门洞时,一阵风在狭口卷起黄尘,呼啸往北方吹去。
猫笼摇晃。
猫儿喵喵叫。
小石头连忙扶住扁担。
许念在这一刻感受到了这座古城的呼吸。
他明白过来,入诗入画是临安,而他脚下的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这座正在夹缝中向阳生长的新城亦是临安,临安用艮山门延续着北望中原的梦,也用这座门楼辟出流民的新家园。
归正人经过艮山门不需要交任何的过路费亦或税金。
许念递交公验通过检查,夹在乌泱泱的流民大潮之中往前走。
流民之中有富商巨贾,有官宦人家,也有农户和匠人。
有的人曾经地位显赫,如今却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有的人才华横溢,却因为时局动荡而失去了展示的舞台;还有的人虽然出身贫寒,但凭借着勤奋正逐渐崭露头角。
这条路有三四里长。
路边的菜市河穿梭着舟船。
东西两面都是大片的马步军寨和水军船场,可见东北一隅的军事部署极其严密。
饶是如此,也有零零星星的商店分布其间。
越往南边走店面越多。
许念走得腿都酸了,才终于看见船家跟他说的菜市桥。
菜市桥旁确实有一座菜市场。
场地很大,人很多,卖的东西也很杂。
人们用各地口音讲价钱秤斤两,嘈杂不堪。
小石头累得满头是汗,停下来拿出布巾擦了擦:“谁说临安风景如画,这儿都还没建好。”
许念道:“这布局其实挺合理的,以后稍加治理就会好很多,兵营在前,草市马市在其后,置于城郊处,既方便乡民挑菜出入,也与主城区有一段距离,不至于把泥土气带进城里。”
小石头道:“还是许二哥懂得多。”
许念道:“这儿肯定还没到最繁华的地方,别急,我去问一下路。”
小石头道:“幸亏我们有驴子,不然这么大的地方根本挪不了步。”
许念向桥边的一位老丈问过路,得知似他们这样做驯兽玩宠生意的要在这个路口往西边走,过两座桥,直走到和御街交汇的地方。
正午,天气十分炎热。
路边的楼阁七八成都还没有盖完,只能投下稀稀疏疏的影子,挡不了多少阳光。
许念尽可能躲在屋檐下面,还是免不了汗流浃背。
曲莲在前面探路,忽然停在一个路口。
许念道:“怎么了?”
曲莲回过头:“你来。”
许念看牌坊的匾额上写着昌乐坊,以为是什么要紧之地,结果跟到路口才发现……
“哇!”许念笑道,“街口好大的风!”
——“喵O(∩_∩)O~”
曲莲趴下,把光秃秃的肚皮贴在青石板上,任凭尾巴在风中似蒲公英飘出片片白絮。
一阵风便把他们的迷茫和疲累都吹走了。
许念鼓励大家道:“再走百步就到地方了,我们别泄气,天黑之前一定能把戏台子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