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魏-太和轶事(28)

作者:京墨13 阅读记录

彼时他至禁内拜谢,正逢此大雨滂沱,遥见至尊立于庭受拜。(注8)

那时他在想什么呢?

彼时尚未细思量,只成日忙着替三娘排兵布阵。太多事了,简直连他自己都快忘记了,他当时其实是感慨大于喜悦。

将与乐安成婚时,太后赐他南平王爵,可那毕竟是太后所赐。(注9)

至尊曾对他言及此事,说希望将来他的爵位由他来封,他的官位亦由他来赐。

如今承诺既应,本该了无遗憾才是。

可他不得不又卷入下一场风波里去。

春水由他搅动,波涛却由不得他掌控。

他只觉得头晕目眩,那碧玉色的伞上,绘制的金鹤也纷纷振翅高飞起来。

他手握不住,只能瞧着它们越来越远,直至无影无踪。

平地起波澜(三)

韶华知道此事,已是两日之后。

冯诞中毒,形势危急,好容易才保下一条命来。

太子恂也去了,他的准岳父如今是他的依傍。出了这样大的事,他如何能不去呢?

冯夙来告,说是冯修所为。(注1)

韶华猛然想起当年,方山上那一包下了毒的茶叶: “是不是余了一些给他?”

冯夙颔首:“阿兄只说要帮你验毒,谁知…三姊哭的好伤心,大兄苏醒后也哭。”

太后去时,冯诞都未曾哭过。

那时的他忧虑于家族后情,正盘算着要如何尽快的将三娘扶上皇后之位。

至于在外的二娘,陛下若能一直宠眷,倒也是个助力,只不要入宫来。若入宫来,难免同三娘分庭抗礼。

姊妹不睦,对他们这样的外戚家族来说,有甚于兄弟阋墙。

如今,一语成谶。

如何能让人不心痛。

一家子兄弟姊妹,竟都要分崩离析了,这让他觉得难堪。

又自觉愧对老父,愧对太后。

自阿母逝后,冯修一直不受重视。他唯恐阿父百年后之事,原也是想上进的。

是他这个做阿兄的对阿弟关切不够所致。

如今又如何看着他去死呢?

于是固求,乞全冯修一命。

拓跋宏具得情状,此时亦不言语。

半晌才道出他三思后的结果。

以冯熙年老,免冯修死罪。

虽不致于法,但活罪难逃。将其挞之百余,黜为平城百姓。

还好只是挞,穆氏这样想。行刑之人手下有分寸,伤的不算重。

她刚为伤口上了药,此时正打扇,消解其背上热辣痛感。

她看着丈夫说:“如今,你真的只能靠我养喽。”

冯修赤身趴在塌上,此时已不龇牙咧嘴,只道:“卿卿且待来日,日子还长着呢。”

穆氏瞪他,“还说呢,你为何不与我商量后再行事?”

做就做吧,还做不利索。

她觉得真是气闷。

乃父穆亮却不做如此想。

他欲女儿与冯修离婚,便上表请求,同时求陛下免己官。

拓跋宏阅后,皆不许。(注2)

转眼秋去冬来。

拓跋宏以太尉拓跋丕为太傅,负责平城留台诸事,同职的还有恒州刺史陆睿。

余者,分批迁往洛阳。

戊申日,又亲自前往太庙拜祭。

将迁奉神主的重责交给皇弟高阳王拓跋雍和镇南将军于烈。

一路南下,天气还不错。

韶华道:“还好在下雪之前出发,免受暴雪之苦,于大兄养病也有益处。”

拓跋宏亲手将温热的兰雪露递给她,叹道:“难为你还想着他。”

韶华当年中毒一事,即便不细查也知是谁。

故而千防万防,不欲其住于妃宫之中,自然隔离。

谁知,阴错阳差,竟是冯诞来吞这苦果。

他私下使徐謇和王显出诊。

知冯诞遇毒已深,深入血脉。便是悉心调养,也难免落下病根来。

徐謇素来耿直,此刻也不免同他禀报:“至尊心里要有准备。”

他当日看着冯诞固请,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意味。

从某些隐秘的动机出发,即便无人固请,他心里也肯留下冯修一命。

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因为这样的私人之争,所造成的如今这般局面。

其实他乐见其成。

冯诞若死,则太子恂也失去了礼法之外最大的依傍。

当日李彪追溯流言。

除却追溯有关韶华的,当然还追溯到了太子的。

难以置信的是,有关太子恂的流言也是他们传出的。

说太子恂不欲汉化,喜涉猎好旧俗。

与其说是流言,不如说是在造势。

为太子造势。

拓跋宏简直冷笑。

他是幼年便及第的天子。

纵有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但天子终究是天子。

是月,南齐萧鸾废杀其主萧昭文而僭立。

拓跋宏听之,不由抚掌。

在心中笃定是天助我也。

他对韶华说:“这是个好机会,不必打到健康去,只形成震慑便是。”

他未尝不知前事使诸代人旧贵有所不满。

甚至有意预谋挑唆太子自立。

使全国力量暂时凝结的必然得是一件大事,代表着共同的利益。

南伐,不仅是为了攻城掠地。

还代表着更广袤的土地,更丰裕的粮食。

最重要的是,“这是所有人的理想。”

或许不知为何要革新,或有不理解,或有抗拒。

但在大好河山面前,这一点扭捏都将化为乌有。

落下这一层注脚的拓跋宏显然很高兴。

带着这样的心情行至邺城。

经比干墓,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