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这个红楼不一般(274)+番外
她愁的是盼阳的身形。
探春便出口安慰道:“娘娘何必如此忧心,上皇在世时都说公主这是一身的福气,别人还敢挑剔不成?”
元春苦笑一声:“你也只会拿这话安慰我了,真正有福气的在那儿呢。”
说罢她手遥遥往东南方向一指。
探春知道她说的正是黛玉。
东南的水师在海上与贼寇胶着好几年,去岁的时候,宁王便带着大军往东南去了,黛玉自然也一同前往。
“宁王妃与宁王成亲快十载了,还不曾有身孕,可你看看宁王府里,连个侧妃侍妾都不曾有过。”
黛玉与赵恒成婚数年后,迟迟没有身孕,连上皇殡天时都是带着遗憾走的。
可能有什么办法,上皇都管不了,宁王太妃也对此事闭口不提,其他人哪有置喙的余地。
别人就连在黛玉跟前冷嘲热讽的机会都没有,上皇殡天之后,赵恒与黛玉便鲜少留在上京。这次赵恒接到急召的时候,听说人还在蜀地。
“这有什么。”探春笑道,“林姑妈当年也不是子嗣艰难,可也得了宁王妃和林表弟,这二人哪一个不比别家子孙满堂的捆在一起的强?”
元春想起林家那个不到二十岁就三元及第的林砚,又想起在金陵不知如何的宝玉,顿时沉默了。
探春也正想到了宝玉,叹了一口气:“我知道娘娘想问什么,上个月我打发去金陵的人传了信来,宝玉还是老样子。他也不是不努力,可能是打击太大了。”
这两年王夫人和贾政相继离世,贾兰去岁中了秀才,这只怕是这几年二房唯一值得高兴的事了。
姐妹二人相顾无言。
对于她们这样的深闺妇人来说,谁都想有一个强大的娘家依仗,可惜她们没有,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而她们所说的黛玉,此时正在东南的某一个小岛上。
第168章
这座不知名的小岛,这几年成了大齐水师的临时驻地。
它原先只是一座无人烟的荒岛,大齐的水师在此驻扎之后,沿海陆陆续续有讨生活的渔民搬了过来。
渐渐的,此处便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海港,名唤琉璃岛。
赵恒此次来东南,也是无奈之举。
自与鞑靼一战大捷之后,黛玉便把**交到了昭元帝手上,如今这些年过去,大齐的火器发展依旧停滞不前。
一来是大齐素来看低匠人,昭元帝觉得匠人无文人的傲骨,这种重器若是完全被匠人掌握,会埋下隐患。
二来宫廷中的巧匠限于学识眼界,若是如流弹一般让他们照着模子打,自然没什么问题,难就难在创新和试错的胆量。
火药在近水的地方发挥不了什么优势,流弹倒是好用,可射程太近,海战时还是多受拘束。
经过这么些年,善堂开遍了每一个州府,黛玉在各地游历时,也会顺便去善堂看一看。在蜀地善堂时,便有一位管事的姑姑带着一位十几岁的少年来求见她。
原来这少年竟仿照投石机的原理,用木头做出了一个可以投射榴弹的武器出来,且射程比现有的任何武器都长。
黛玉试验了一番后,十分惊喜,连忙让赵恒借调了两位会做投石机的工匠以及铁匠,与这位善堂的孩子一同用精铁做出这种炮弹投射机。
当年从雍州城回来之后,黛玉便认识到了工匠的重要性,丝毫不轻于在朝堂上指点江山的文人墨客。
后来她跟着赵恒去东南沿海住了几个月,也见到了几位从大海外不远万里而来的传教士。
黛玉从那些传教士们口中了解到,大海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不比大齐正处于昌平盛世,也没有大齐地大物博。
海外国家之间战乱频频,且由于土地稀少,已有渐渐向外扩张之势。
先前她就与于薇雨商量过,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读书的天分,更有一些孩子来善堂时年纪太大,早已经错过了启蒙的最好时候。
这样的孩子,还可以选择学习其他的谋生技巧,黛玉便提议增设了一门手艺活,木匠也好,铁匠也罢,只要他们有志向,善堂都会请人教导。
历来工匠便被认为是奇淫巧技,可就是由这些人共同研究出来了火炮,可用于海上作战。
黛玉是御封的安玉侯,自然有上奏的权利。
第一台简陋的火炮问世之后,她便写了折子,又让人千里迢迢把火炮送到上京呈到昭元帝跟前。
她折子里不但写了火炮的性能以及用途,更点明了能工巧匠的重要性,请圣上着重嘉奖有贡献的匠人,在工部特设专司武器的部门,有突出贡献的匠人甚至能破格提拔,授以官位。
折子刚交上去,黛玉便预料到她定然又会成为众矢之的,可她并不在乎这些。从她身为女子却封得爵位开始,她就已经活在风口浪尖上了,倒不如自己怎么高兴怎么来。
果然朝堂上吵了几日,昭元帝还是站在了黛玉这边,只是一纸诏书把他们二人送到东南沿海来了。
东南的水师原先还与海寇们胶着,可黛玉与赵恒二人到了东南,又在月余让人做出改良版本的火炮,并给每一条船舰配备上后,这些海寇便不堪一击。
不到一年的时间,除了那些躲在不知名小岛上的余孽,海寇基本都归降了。
琉璃岛不分四季,终年炎热难耐,黛玉看着跟在她身后热得汗流浃背的宝钗,到底有些不忍心,只劝道:“忠平侯夫人还是回屋子里歇一歇吧,这日头虽然不如正午的毒,可我仿佛记得你有热毒之症,最是怕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