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493)+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荀柔忍不住拈了一条桃脯,先是一抹咸,继而甜味才慢慢自舌尖化开,有盐衬着,果脯更显得蜜糖一样甜。

这个季节,鲜果不易得,果脯用夏季桃杏制成,保存至今,更贵比黄金。

家中向来没有,他也不曾享用过,是邺县城里的家族奉上的。

他望向此时灯火通明的大殿,大殿顶端立着一只铜制朱雀,昂首向天,展翅欲飞。

袁氏这座府邸,装修偏于华丽,能涂金绘彩的地方,都金碧辉煌,好在屋宇高大,并不显得庸俗,反而是一种壮丽的美,即使在夜晚,也像一把金红灿烂的火焰。

雒阳宫殿也是这种风格,只是那份燃烧的热烈,被皇宫磅礴恢宏的规模压制成端庄,缺少袁宅兀立中展现的进取之态。

住着这样的屋子,也难怪袁绍生出蓬勃的野心。

当然,野心本不是坏事,有野心才会进取,死气沉沉,那才什么用也没有。

先前曹操问起袁绍,袁本初三个儿子都被带上席。

三兄弟刚到时,曹操挨个关怀赞赏了一遍,然后很快就冷淡下来。

所谓竖子不足与谋!

以曹孟德的眼光,想来是很容易看出,这三兄弟比起他们的父亲差远了。

这种差距,不在于才学多寡,而是志气,袁本初的确有改换天地的志气,而这三位就差远了。

按照后世方式说,袁绍不满汉王朝晚期的衰朽制度,领导这个时代的上层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想要建立以豪强大地主阶级为主的新王朝,最终失败。

只是,袁绍本人的失败,并不代表拥有大量生产资料、资源的豪强地主阶级的失败,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汉民族,占据主要政治地位的,不正是这样一群人么?

江山不曾因为姓刘、姓袁、姓孙、姓曹、姓司马而改变。

没有魏郡的,还有吴郡的、有太原郡的、有琅琊郡的……也有他的家乡颍川的。

本质都没有区别。

唯物主义史观中,历史的前进,是整个时代共识,而不是英雄的个人。

尧舜时代,记载不多,到商一朝,商人族群。阶层观念明确,杀奴祭祀,残酷对待附属部族,不将别族人当人。

这种残暴,使得三千部族首领自发聚集到周武王麾下,推翻了商王朝。

周吸取教训,采取更宽容的政策,为掌控国家,分封兄弟叔伯,用联姻织网,但随着血脉传代,亲缘渐疏,周王朝最终也崩溃了。

横空出世的秦,建立了更先进的军功制度,算是一定程度脱离了血缘桎梏,但这种尝试,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坏得太快,以至于直接成了反面教材。

汉朝的君主意识到兄弟们不可靠,母亲、妻子却一定立场相同,于是有推恩令,于是外戚正是登上政治巅峰。

西汉有吕氏,卫氏,霍氏,王氏,东汉有郭氏,阴氏,马氏,邓氏,窦氏,阎氏、梁氏、何氏。

每一任皇后、太后背后,都是一个登上国家权利巅峰的家族。

是孝治天下么?不过在强调王权主体罢了。

外戚势力于是极度膨胀,两汉王朝的兴盛与衰败,每一个重要历史拐点,都伴随着外戚的重要出场。

在这个时间里,即使是所谓豪强,也是要依附于外戚家族,如当初屠夫子出身的何进,一朝成为皇后之兄,四世三公出身,名满天下的袁绍也要屈于帐下,借其之手,才能达成自己的政治意图。

然后,先有王莽,后有何进。

太后之侄,皇后之兄,两家外戚,分别断送了两汉王朝。

历史再次意识到这条路错了。

兄弟不行,亲戚也不行,原本以家为国的政治路线错了,历史吸取了教训,于是转便为以国为家。

王权向外寻求支援,遇见了猥琐发育成功的世家。

世家是从两汉地方豪强发展而成的。

前汉尚且勉强抑制,到了后汉,光武帝凭豪强起家,东汉皇帝寿命越来越短,母后当国,上层激烈的政治斗争,王权无暇自顾中,豪强野蛮生长。

没有教育资源的豪强,是宗贼,是匪徒,有教育资源的豪强是士族,是贤良。

顶层是宗室、外戚不会改变,但国家永远需要有知识与见识的官僚。

士族豪强一面维持着王朝统一,社会稳定,一面以依附王权的方式来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悄悄挖王权的墙角。

他们与一般豪强实质并无不同,但做法更聪明,更隐蔽,更巧妙。

最终,王权被挖空了,一阵风来就几乎吹倒,士族豪强却壮大起来。

衰弱王权,需要外来的支持,新成长起来的士族想要拥有了更多政治权利。

两者结合,然后,发展出了世家。

社会格局改变了。

虽然出现了五胡乱华这样的黑暗时刻,但魏晋时期,世族与皇族共治,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仍然是一种进步。

王权从家族化转向制度化了。

一切,看上去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而看上去他做了很多,其实眼下局势,与所知历史改变得并不大。

袁绍一死,天下纷争进入尾声,冀州士族跪了,他似乎就不好在用对付田氏、审氏、沮氏那样对付其他人。

还有扬州。

如果孙坚在当地名门支持下打赢了袁术,那么朝廷似乎反倒还应该给与他们奖赏。

曹操在兖州,开始硬啃过骨头,但结果如何?据他所知,直到今岁,兖州每年都有叛乱,从未停止。

徐州还未安稳,不好判断,但荆州刘表,只要江东一定,必然也能跪得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