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494)+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这甚至无关其本人意愿,而是荆州大族,绝无挑战天下的勇气。

然后,这样自然发展下去,只是“王与马共天下”变成了“荀与刘共天下”而已。

也许中原王朝战争中,这次没有历史记载死亡那么多,不至于让胡族乘虚而入,上演五胡乱华。

可这种改变只是短暂的。

世族不断膨胀吞噬与内部斗争都是必然的,而其继续生长,甚至吞噬王权也是必然的,到时候依旧是一片战乱。

不同于脚盆鸡只有一只让人嫌弃的脚盆,中原内乱,必然导致觊觎这片沃土的外族进来。

一切似乎回到原点。

荀柔珍惜的品着桃脯的甜味虽然喜欢,他现在确实不敢吃多了甜食不过,这家的桃脯制得的确好,很耐嚼,越嚼越有滋味。

他现在已经不会为假想历史的惯性而胆怯、退避了。

必须想得透,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世家乱国,并非偶然,但也未必是必然。

和明、清相比,一切草创未就,大汉拥有更多的可能,世界也拥有更多可能。

他不能将有限精力浪费在内部权力无限的斗争里,他需要盟友,需要更多的同盟。

这世上当然有人追求金钱、美色、权力、赞赏,同样有一类人追求更高的精神满足。

他正好能提供比成为天子,比掌控这片天下,还要伟大的事业。

而这事业,也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拥有完整的思想纲领和前进道路。

待荀柔吃完了半盘桃脯,炉上泉水已沸腾出声。

一个身影,在对面落座。

荀柔执筷取一枚杏脯投于杯中,提起壶缓缓倒入沸水至七分满,再将杯推向对面,含笑道。

“孟德兄,久候。”

第282章 亭中论

十月夜中清寒,湖面薄雾渐起,湖心小榭几点灯火,被一片幽茫笼罩。

仆从被驱开了。

“宴席未尽,即相招唤,荀太尉无乃太急?”曹操大笑,“何事不能明日再说?”

“我从馆陶至邺已有三日,中军五万余人随后,或一日,或二日将至。”荀柔端起面前一杯,轻轻一笑氤氲在水雾中,“特今夜相邀,为表诚意尔。”

曹操脸上笑意瞬间隐没,“太尉果然有诚意。”

荀柔轻轻一点头,无意太过刺激他,故做出轻松姿态,双手捧起杯,“陈孔璋有句话写得好,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柔以为,这天下,能当得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绩者,必有孟德兄。”

曹操一挑眉,抱拳道,“操何敢当此谬赞!”

“孟德兄素怀大志,又何必谦虚。”荀柔一笑,将坐姿换作盘腿,将手拢进袖中,知道这句话让对方相当受用,“若论天下人物,当今之世,孟德兄武略第一,无所匹敌。”

曹操向他一望,见对方神色恳切,抚须不语。

“然,治国之道,仰观俯察,殷鉴于前,识危于时,推演于后,我或出君一头。”

“如此,操便请教太尉高论。”曹操大声道。

荀柔看出他不服,轻轻一笑,“今有三论。”

“其一,禹以九州,汉有十三州,今之天下,已非禹之时,如此当有一论,天下之究竟如何之大,而天地宽广,远者弗及,汉之所及边界当至何处。”

“其二,袁绍一灭,天下初定,然天下大乱之弊未除,甚者更胜往昔,我等当如何为政,方决旧患。”

“其三,汉初新立,察举以揽才,野无遗贤,刺史巡州郡,吏治清明,故政通人和,天下安乐,至于衰,取士于权门,刺史霸政州郡,政令不行,百姓怨生,然政令与初无二,彼一时,此一时者,非唯政之失,亦失于人。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更观前史,初必上下齐心,末则政怠宦成,纵贤者之政,难逃人亡政息,如是一兴一废,周而复始,可谓历史周期之变,今日之我等,将何以跃出此周期之变中。”

听前面两问,尚无一言的曹操,蓦地一抬头,“荀太尉难道有千秋万代不移之善法?”

“有。”荀柔轻轻一颔首,回答得干脆,双眸在灯火映照中熠熠生辉。

“如此……还请赐教。”曹操缓缓正坐,拱手道。

……

“嗤”

随着最后一盏灯油尽熄灭,天光恰露一丝微朦。

这注定是一段不能被记录的谈话。

有远比十三州辽阔得多的天下,有比三公九卿复杂精密的制度,更有比当世深邃得多的道理。

曹操看过荀含光所有文章,可远没有今日阐释得清楚直白。

那些透彻的褒贬,那些真实的推演……

“你”

曹操望着微弱光线中的荀含光。

细长的手指执着素帕擦过唇畔,收拢袖中,青年清隽的面容似覆了一层寒霜般朦胧苍白,如雾如幻,纵使对面相向而坐,他也看不清他的神情。

曹操不由得抓紧剑柄。

他见过许多聪慧非凡的贤才,但今日听闻的东西似乎已超过聪慧的词意。

世间真有生而有知者么?

可就算生而有知,所知也是世上已有之事之理。

可他听到的是什么?

是东海之外,与大汉九州地理、气象不同的土地,生存着相貌、风俗不同的百姓。

是极西的大秦之外,更有沃土,除了大汉,天下还有圣人,有贤人,有兵马精锐的国家。

曹操想起在徐州眺望沧海,日月星辰若出其中,洪波涌起,水天一色。

比起海外仙山仙人,他更愿意相信荀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