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反派失败后(248)
魏清有些语欲言又止,
“王妃倒是提到,若戴家能阻止梁敬之入京,便不会安排这出。梁敬之应该无碍,多半只是因为扬州入京的官道上守卫多,耽搁时间,你可以放心。”
李挽紧绷唇角,没有做声,心中却道,哪怕这小女娘都离开了,却还是知道该怎么安慰他。
第125章 岁岁平安(三)
日影西斜, 太极殿内,李昀已经依例挨个询问过十二州刺史,只剩下梁敬之。
“按说扬州府距离建康最近, 淮州江陵的刺史都已到,梁刺史何故耽误这么久。”
李挽回到大殿时, 将将听见这句疑问。
他一语不发走回百官之前,只是衣袍沾了殿外的风雪, 脸色阴沉得像要杀人,较出去之前还要可怕。
有人瞟了眼李挽青灰的脸色, 好言挽回道,“新官上任,不熟悉仪制,总得给梁刺史一些时间。”
讨好的态度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其中一位戴家门生小声讽刺了一句, “是不熟悉?还是胆怯了, 不敢来了?”
李挽没有做声, 意味深长的往那人看了一眼。
王迟察觉到李挽的目光, 冷冷回身, “荀尚书,此言何意?”
他现在官至左仆射, 位列尚书之前,有资格出言质问。只是,他一介寒门,没有多少人买账。
这位荀尚书就很不服,扬起脖颈,正要出声反驳,
一道开门声打断争执。
内侍进殿,“扬州刺史梁敬之请见——”
高声呼和落下, 百官噤声,齐刷刷回身。
梁敬之出现在大殿之上,随着他的面貌一点点清晰,李挽也一点点放下心来。
直到梁敬之跪在他身边,他看清了梁敬之捧在手里的奏章,另一层担心又油然而生。
李昀赶忙整理了一下衣帽,“爱卿辛苦了,快快免礼。”
梁敬之站起身,将奏章呈上。
李挽在这太极殿上站了十余载,第一次如此关注李昀脸上的神情,破天荒有了种当臣子那诚惶诚恐的感觉。
他死死盯着李昀手里的奏章,妄图从他的目光中,解读出扬州到底治理得如何。
李昀挑眉,他心跟着升起,李昀嘟嘴,他心跟着落下。
如此反复,搞得他越发焦躁。索性闭目,默念起陆蔓的宽慰。
不止李挽,在场所有人,都在等着扬州的政绩。这可是关系大梁未来政令的大事,许多人后半辈的荣华富贵,都系于这一卷奏章上面。
诸位公卿尽皆屏息凝神,神情肃穆。
一片鸦雀无声中,响起李昀稚嫩的声音,
“扬州去岁租调,竟然……”
李挽忍不住竖起耳朵,听见李昀带上笑声,
“竟然比前岁高出整整一倍!”
“屯粮比前岁多出整万担,绢丝多得来连府库都放不下了。好啊!梁刺史实乃栋梁之才!”
听见李昀激动的高呼时,李挽甚至都还有些不敢置信。他微微睁开眼,不动声色环顾了片刻,才渐渐意识到,
他们成功了t。
他们真的做到了。
梁敬之不仅补齐了袁平安留下的亏空,甚至让租调翻倍。老天开眼,扬州的百姓给他长脸,梁敬之给他长脸!
李挽终于能够松开紧握的拳头。他虚虚对梁敬之抛去一个赞许的笑容,却听梁敬之毕恭毕敬回禀李昀说,
“微臣不敢贪功。扬州之前混乱的局面,是豫章王帮忙厘清的,整改租调,有豫章王一直支持,这里面少不了王爷的功劳。除了豫章王,扬州能有今日成就,还要感谢一位能人。”
李昀面露狐疑,“能人?何人?”
梁敬之侧头看了李挽一眼,微微一笑,“豫章王妃,陆家二娘子,陆蔓。”
陆蔓?
李挽乍然在太极殿上听见夫人的名字,惊诧了片刻。但他很快了然,小女娘确实在调查租调时帮了大忙,值得美言。
“夫人聪颖伶俐,明察秋毫,此番租调缺漏暴露,多亏她相助。”
然而,梁敬之说的理由,却不是这个。梁敬之告诉李昀,
“王妃临别时,曾赠予微臣一条妙计,开荒租田,安置流民。
十一月初,扬州宗府流民大量迁出,土地不够分,为了争夺沃土,常有打架斗殴之事。十一月是扬州播撒的重要时节,微臣不忍见土地荒之,情急之下,斗胆尝试王妃所言。没想到,成效颇佳,于是微臣自作主张,在扬州城尝试推行。
微臣粗略算过,那比去岁多出来的一倍米粮丝绢,正是得益于王妃这条妙计。”
他的话音落下,殿上许久不闻人声。
李挽只感觉心绪翻涌,难以平定。为她请加封号的话到嘴边,说不出口。
太浅薄了,配不上她,好似无论什么奖赏都配不上她。
她不仅在调查租调时帮了大忙,还弥补了他政令的不足。她不仅全然理解他、支持他,甚至比他还要聪明,还要有远见。
李挽油然而生一股骄傲之情,心中喟然叹道,他在这太极殿上孤身周旋十余载,以为世人皆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不想他毕生的知交,会是他的夫人。
一位即将离开的夫人。
心尖酸涩之感渐渐将震惊、压抑掩埋。李挽想起,陆蔓缠着他的青丝,覆在他的耳边,神秘兮兮的向他保证,说天意会保佑他的模样。
如今他才明白,哪里有天意,是她在帮他。
殿前,李昀的声音传来,“梁刺史所述这法子这有这么神奇?快同众爱卿细细再讲一遍,如若可行,朕不日便拟旨推行。”
梁敬之一本正经讲述起来,而李挽思绪飘忽,渐渐听不见周围人在讲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