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伯府翻身记事(305)

作者: 采云 阅读记录

且曾大人在大理寺卿这个位置多年,资历肯定是够的。

曾大人此前虽然没有站队,但也没有如张阁老和向阁老那样,在皇上和余阁老打擂台的时候中立。

且曾大人年轻,他的从政之路还很长,只要他这次倒向皇上,此后自然就是皇上的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曾大人背后是曾氏一族。这是不输余家的存在。

谁敢惹他们?都得仔细掂量掂量。

综合来看,曾大人的机会很大。

曹家公子举报礼部的事,在学子中闹得很大。

皇上命刑部调查此事。

结果,就有这么巧,刑部尚书病了。

这事就落到了刑部两位侍郎的身上。

礼部尚书本就是从刑部调过来的,刑部的两位侍郎正好就是他的心腹,都是余阁老一党的人。

这怎么审?

审不出问题,外面的学子同意吗?

审出了问题,入阁之路就断了。

余阁老心塞,从刑部尚书生病,他还看出皇上想动刑部的两位侍郎。

最后,在他的示意之下,推了一个礼部官员出来认罪。

礼部尚书担了个失责的名头。

失责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入阁的机会,但尚书之位好歹保住了。

刑部的两位侍郎也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审理这件事上没有被人抓住把柄。

这个案子刚刚审完,会试的成绩也出来了。

这次恩科一共录取了一百六十人。林文康排在第五十六,十二叔排在第一百四十二。

曾凡就厉害了,排在了第八位。

接下来就是准备殿试。

有了会试的成绩打底,林文康入仕已经不成问题。

第261章 阁老之位

礼部这个案子审完后,不管是永宁伯府还是曾家的人,都认为曾大人入阁已经板上钉钉。

只等着皇上最后拍板。

但会试结果出来后,通政使方大人的呼声突然高了起来。

在建国初期,太祖设立了通政司,长官为通政使,正三品。

太祖在位期间,通政使的地位很高,和大理寺卿并立。

但先帝在位的后几年,因为通政司和大理寺、刑部的职能存在重迭,被逐渐边缘化,现在的通政使没什么实权。

所以,此前内阁的这一位置,并无人举荐这位通政使方大人。

但会试结果出来后,本次会试的会元自称是方大人的学生。

方大人一时在学子中的声望就高了起来。

然后朝中就有人瞧着风向,举荐方大人入阁。

虽然通政使没什么实权,但人家怎么也是九卿之一,这个资格还是有的。

而且,现在通政使的呼声还颇高。

林云珠瞧着就奇怪了。

按说能中会元的,之前也不可能是无名之辈。怎么此前就没人提过这位的老师?

且通政使突然之间呼声就高了起来,瞧着就像有人在操纵。

都是什么人在举荐他呢?

林文杰回来的时候,林云珠就问了。

林文杰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提了皇上的反应:“此前,皇上已经准备下旨,让曾大人入阁。但方大人的呼声起来后,皇上最近都压着此事。依我看,皇上似乎更中意方大人入阁。”

皇上的想法,林云珠倒不奇怪。

曾大人背后是曾家,这种世家出身的官员,在朝堂上和各方势力牵扯颇多,并不好掌控。且曾家还跟后妃的娘家有姻亲关系。

通政使方大人的家族,比起曾家就差多了。

这也意味着方大人的背后没有靠山,皇上若提拔他入阁,好掌控多了。

他只能仰仗皇上,以后也将是皇上在内阁的眼睛。

此前皇上没提他,不代表皇上没想过。

或许皇上认为他没能力和余首辅抗衡,提了也是白搭,说不定还把这位方大人给搭进去。

现在,既然人家有了学子的支持,朝堂上也有人为他发声,皇上定然很想抓住这个机会。

“这事已经拖了不少时间,皇上还没下决定,是不是还有疑虑?”林云珠问道。

“嗯,皇上应该还在派人查探。”林文杰回道。

查什么?肯定是查这位方大人背后有没有人。

皇上想要一位只听他指令的内阁大学土,若这位方大人背后有人呢?

他把人弄进内阁,岂不是给自已挖了个坑?

“大哥可是查到什么?”林云珠可不相信方大人的事就是个巧合。

林文杰摇头,“没查到。今年的会元四十多岁,他不到二十就中了秀才。此后各种原因,到今年才参加会试。他中秀才时,也是案首。

当时任知府的正是方大人。据说,方大人很惜才,还指点过他几句。所以,他称方大人一声老师倒也说得过去。”

“举荐方大人的,都是谁的人?”

“我查到的,举荐他的人大部分都是没有派系的。少部分是余首辅的人。不过,余首辅的人都是在他呼声起来后,才参与进来。”林文杰回道。

“大哥以为是余首辅的手笔?”

林文杰点头道:“我和曾大人都这样看!”

林云珠也认同。

在余首辅心里,他们永宁伯府和魏家一定是最大的敌人。

高位的嫔妃中,德妃不能生,就注定没有竞争力。

惠妃若生下子嗣,凭魏家给她撑腰,也有和余家对抗的实力。

林云紫虽然位分低了些,但永宁伯府的四门姻亲,每一门都强悍。

刘家有钱,曾家有势,另外两门手握军权。

虽然除了刘家,其余三家不那么牢靠,但余首辅怕呀!

上一篇: 仵作惊华 下一篇: 卿卿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