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如我才不和你沉浮(98)
他下垂的睫毛不时眨眨,颤得可爱。
沈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手机定格下来,白浮清后知后觉转过头。
“你说清楚呀,对我感情是什么?”沈琛一边追问,一边给他的侧脸图套马夸克面具。
…
第十期,大结局了,节目组可玩的把戏不多了,简直穷途末路。
已知悬疑综艺必然会有至少一个死者和凶手,否则节目不成立。
那么,最后一期名为《参与者们》。
安排如下:
这是个类似《超立方体》的奇怪空间,不知是幻想还是现实建筑。
死者出现在第一个空间——大家的出生点。
ta面目模糊,身体残缺,辨不清男女和身份,淌在一小摊血泊里。
来到这个空间的每个人(嘉宾),都是死者的亲近之人。
第一死亡空间不是案发现场,他们都清楚案发现场在哪里。
当看见死人时,每个人心里有了想法,但默契地声称“死亡与我无关”、“这是哪儿”、“为什么会来到这儿”、“好害怕,想回到现实世界”。
他们离开出生点,在空荡荡的其他空间乱晃,寻找出口,默契地回避第一个死亡发生的空间。
走着走着,却又绕回了第一死亡空间。
他们被困在了这里,以清醒的意识和健康的身体,体会恐慌与痛苦。
中途不断有人说“饿了”、“累了”,以及插播赞助广告“还好有●●饮料,不然精力很快就消耗掉了”。
又是二十分钟的打转和废话之后,似乎陷入了僵局,他们不得不试图触碰死者。
死者浑身破烂不堪,黑黢黢一只人儿,看上去的确是被烧焦了(过审净化版)。
“这里有一张纸。”
触摸者也就是第一发言人说。
他摸出了一张干净的小纸片。它干净完整得不可思议,纸上是手写的字:谁杀了我?
大家害怕起来:
“谁杀了ta?”
“是ta的鬼魂把我们关在了这儿吗?为什么总要伤及无辜……”
“哈,这儿看上去很高科技,一点儿都不像鬼魂会做的事。”
“我什么都没有做!这可是非法囚禁啊!”
“关起我们的人会是死者的朋友吗?关系好的人?”
第五发言人一说,大家都沉默了。
他间接说出了一个《东方列车》似的猜想:我们都与死亡有联系,某人不服警察的判决,为了查明真凶,把我们关了起来。
凶手就在我们之中吗?
“这张纸,看上去下面还有些空余——是要写上名字吗?”
“我们没有笔,怎么写啊。”
“用‘血’呗。”第一发言人指指血泊。
第三发言人说:“囚禁者怎么能断定我们就知道凶手呢?这是警察该做的事呀。”
“很明显,他们又无效了,这在推理故事中是常见的事情啦。”
“是因为警察也没办法吗?所以囚禁者觉得正义没法得到执行,开始任性地擅用私刑。”
第五发言人的话说得大家很不舒服,这话听起来像是:囚禁大家是正义的私刑!
“写下了名字,我们就能出去了吗?不管写得对不对?”第八发言人瑟瑟发抖。
没人知道答案。
“要不,我们互相自我介绍一下?对对时间线,看看发生了什么?”
“有什么意义吗?凶手还会自己承认?总会有人撒谎的。”
“难不成我们要饿死在这里吗?我现在饿了啊。”
“一直困在这里……会发生《洞穴奇案》那样的事吗?”
…
大家身在此山中,而观众可以看到演员们拍摄的各角色剧情故事。
这次观众的投票,将影响结局。
“请好好珍惜投票机会哦。”被赞助广告包围的提示卡片如是说。
大家都提起心来,认真看角色剧情,看着看着…发现最后也只有“那个人”的演出和故事线,最像凶手。
没什么争议的——第四发言人沈琛票数稳居第一。
大家确实影响了结局,投票投出了凶手。所以死者的面容和身份确定下来。
此案系自杀,凶手就是受害者。
第四发言人因为多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网暴、失业、经济困难、无人援助……而纵火。
最主要的原因,是身边人的冷漠。
从小不被父母呵护的他,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琢磨所有人的喜好,有求必应有礼就送,以祈求换取来一些情谊。
可他越是卑微地讨好,越是令身边人厌烦和不在乎——或许也可以用受害者有罪论责怪,因为他的人格,总是能引来性格中带着霸道自私的人儿。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次不经意的小网暴。
那网暴小得不起眼,毕竟谁会去关注素人的日常生活呢,只是路过,觉得他的发言不太恰当指正和嬉笑一下罢了。
缩在乱七八糟的出租屋里,他偷偷已黑化,彻底接受社会冷漠的事实。
本想报复社会带着一拨人给自己陪葬,结果新手作恶没有经验,火只烧死了自己,在波及其他人前被扑灭了。
而囚禁者确是死者最亲近的人——第五发言人。
他曾以蛮横态度,想改变死者自怨自艾的性格、舔狗一般的姿态。看到他那衰样他就气火攻心。
他为此精进了催眠技术,试图釜底抽薪,修改他的潜意识。
他们在一个兴趣小组认识,因为经济窘迫,死者无暇顾及爱好,已经很久不来了。
第五发言人为死者举行了葬礼。
利用礼仪师的便利,在音乐和发言上稍作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