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清朝乡下女进城后(201)
接着楚韵就知道,她不想花钱,楚东陵也不想。
昨晚楚东陵就连夜流窜至杭家族学,拉着教书的先生吃了顿饭,席间长吁短叹现在的汉人小孩儿都不知道家里有地是什么滋味了, 或许过几代人,汉人就忘了以前地是他们种的。
一席话说得人老先生老泪纵横, 觉都没睡就泪流满面地跑去跟杭家族长说要让孩子们感受下土地是什么。
楚东陵自然而然地说起自家妹妹正在回忆老祖宗的故事,道:“干脆两家喜事一起办了吧。”
楚韵嫁到黄米胡同的事,楚家的亲朋好友都知道,杭族长还知道楚家老太爷一辈子为前朝守节的事,叹了两句楚女有乃祖父之风,就把家里的孩子送了些过来。
这些孩子都是小少爷,不说大富大贵,丰衣足食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来了以后就在坡上野开了,打滚的打滚,捉鸟的捉鸟,还有拿着小银刀在大树上割来割去,给树造成一点皮外伤就念叨着“要倒了”的。
楚韵看着面前一串穿着细棉衣裳大长衫子只会傻笑的孩子,再回头看一眼同样衣冠楚楚但频频注意衣裳有没有脏的小荷老师。
她都想打道回府了,她觉得以后讨口吃饭比带这些人容易多了。
她还没转身,杜家这边也偷摸来了一马车人,朱雀白鹭喜鹊远远地对着这边叫:“何妈妈,我们来帮忙!”
说帮忙当然是假的,其实是杜家一群小的看杜薇杜韶两姐妹出去住了一圈回来十分快活,也想跟着出来玩,只可惜一直没机会!
今早楚韵和杜容和一出门,他们就跟在屁股后边出来了,还是大的拖小的,一个个都往那马车上钻,丢了几把钱杜密就架着车跑了。
旗人孩子很少有不会马的,郎氏还带着闺女和外孙女在家念经,屋里一连串萝卜头都溜光了。
还是人马夫乐呵呵地过来要马钱车票,一家子才知道,于是杜薇和杜韶就爬起来租了另一辆马车去追。
说是追回来,但却带上了丫头婆子还有妹妹,眼见着是不打算找到人就回去了。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来帮忙的!”
楚韵眼前一黑,没拔一根草,眼前已经全是孩子,她是来种地的可不是来做老妈子的!
而且遭瘟的是,两边带来的孩子都有大有小,杜家人来的很齐全,杜韶杜薇、加上还在穿开裆裤的杜澈和要人抱着走路的杜芳,一共是二十二个人。
楚韵愁笑了,甚至还有心情问杜芳:“姐儿你打算怎么帮忙呢?”
杜芳看看天又看看地笑嘻嘻地跟她道:“我做先生教他们!”
楚韵掉头就嘱咐抱着孩子的婆子丫头:“等会儿把芳芳抱远点玩,若是她问起我们在哪,就言大家先回去了。”
丫头婆子也是这么想的,她们很少出门,也很想在周围转悠着听故事,何妈妈说了,乡下奇闻比城里有劲多了!
楚韵看了就叹气,这开垦条件比她刚穿过来还艰难。
杜容和是个说一不二的人,这些孩子说是来帮忙除草,翻土捡大石头的,他行动上也这么引导他们。
他穿得干净利落,人又帅,男孩儿很快就都围着他转。
但他是真不知道怎么分辨杂草和不要的杂树。
楚韵道:“你们先把大石头搬走,姑娘们在前边割草,割完了你们再在后边把草根翻出来。”
这么一嘱咐,一群孩子就要干活。
楚韵也没指望他们能帮多少忙,所以给挑了一块看起来比较干净、安全的地让他们撒泼。
何妈担忧地问:“会不会有蛇啊?”
楚韵:“不会,蛇也是肉,周围佃户不会放过它的。”
看小山坡被人踩出来的路就知道,东头五婶看不上,但附近的居民看得上。每年树上结了果子他们都要来摘,人常走的地方,很少会有别的生物安家落户。
杜容和问她:“这些都是什么树?”
楚韵:“这片小坡地土地并不算贫瘠,种了桃树、枣树、柿子树还有些嫁人木和桑麻。”
不过这些出息比起上好的良田仍差得太远,吃惯了瓜心的旗人之家看不上,会种的人又不敢碰,所以才会荒废。
楚韵想,天下还不知有多少这样被荒废的田地。她打算补种一些桃树,专门赚阔太太的钱,这些人每年要拜的佛实在太多了,根本赚不完。
要是自己手上有桃子,这会儿早发财了,一说要打仗,大姑娘小媳妇又开始到处买果子供神佛。
杜容和听着这些种类,道:“从前应当是此地百姓的永业田。”
永业田是汉人朝廷分给老百姓的土地,几乎都用来种桑、榆、枣树之类,很多门户生了闺女后就会亲手种能打家具的树,有的人家生的闺女多,怕养大了姐妹们争好树,还会故意在树上刻上闺女的名,砍下来是谁的名字就是谁的。
这种地也一般都是肥力不太够,位置也不太好的坡地、山地。好处是永业田可以自行买卖。
一般一个成丁能分到二十亩,但是人口稠密的地方地不够分就只能减少,像京里从前的永业田,几乎就是十亩上下。
一群孩子从来不知道,原来在从前他们是能分到地的,听两人这么说。
一下子对先生老泪纵横的样子就有了一些理解,于是都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发挥血脉优势,把地收拾得漂漂亮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