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清朝乡下女进城后(79)
以前是她想差了,刘姥姥一年的钱,就够三房紧紧巴巴地花一个月。
杜容和俸禄是低,可他有地啊!
作为花了大头的杜容和对这些钱没什么实感,因为他也刚当差一二年,往前十几年庄子上的出息,都是李叔在帮着管。
他要多少两个老的都能掏出来,当差以后能到处捞了,那简直更不把地里的出息放在眼里。
楚韵:“我们去找李叔,看看这些年你的田出息如何。”
李叔在屋里吃油炸鬼,撕得碎碎的泡在豆浆里,旁边还摆了一碟子炸灌肠和蒜汁。
听着两个小的愣头愣脑的打听这个,一抹嘴,迈腿直接把账单抱出来,道:“我的三爷,你自个儿瞅吧。”
楚韵先接过来,一看小荷老师只有三十亩地,顿时觉得旗人光环都掉了。
人家可都是家里动辄一顷地的。
杜容和笑:“杜家一共就两百亩地,还是我爹膝盖换的。他老人家手上留了一百亩供他和娘用,我们哥三个都是一人三十亩,剩下的十亩是月姐儿的嫁妆田,这个也在爹手里,每年给她存下来。等到月姐儿出嫁才会把存的钱给她。”
至于土地本身,普通旗人一般不会送给女儿,而是每年给她分红,这样可以维持女儿与娘家的关系。
杜大姐当年出嫁,也是杜老爷另外买的地陪嫁,祖上分的上等田还留在手上。
楚韵听他一说很快算了笔账:“你三十亩地除开分给佃户的,一年就挣四百二十两,家里在胡同里维持温饱,也得要二百四十两,要是要过得更好,那四百两是一点剩不下的。”
不仅十指不沾阳春水,还从来没考虑过银钱问题的小荷老师,感觉到被脑门前的青茬都有自动下落的趋势。
他终究是八旗子弟,离群索居,寡淡无味的日子是过不了的——杜容和不仅了解自家老娘,对自己也很了解。
为了维持生活水平,小荷老师一下就对小楚姑娘的事业上心了,以前他都是一点不关心的。
他张张嘴笑问:“那你想种什么没?不挣‘来得快’,咱家的地就得仔细收拾。”
楚韵还真有。
她把账册还给李叔,回屋才说:“皇庄不是种了不少产量很高的农作物吗?上回咱们去秦家,那路两边的水田,稻子长得老高,如今过去个把月,粮食早熟了。”
按理京城不会有这么早熟的水稻。
楚韵当时看着就心里一片火热想捣鼓过来,只是彼时杜容和还在捞偏门,她真怕自己说出来他就连夜带着镰刀去割。
但自从上次的谈话之后,楚韵已经不担心了,笑道:“那庄子里种的是不是京西稻啊?是的话咱能不能想办法弄点儿过来,这稻一年两熟,亩产能达九百斤,够供一个成年人吃四年的,我想着要买就买最好,这个就很好。”
京西稻很有名,它是粳稻,圆润晶莹,蒸熟后香甜细嫩,最适合煮粥,米粒还不散碎。
更重要的是,它是康熙二十年由康熙本人亲自在田间地头发现的。
据说当时有一株格外高大、又饱满的稻穗被他留意到,从此就把这株稻穗留下来做种。
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这种稻子一直能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得很好,这是很了不得的壮举。
康熙本人很得意,所以民间到处都是颂词。
杜容和看楚韵知道也不奇怪。
他说:“京西贡米不凡,但尚不够八旗挥霍,这个在粮店买不到,咱们要种也难。”要是以前,他就贿赂人每天在田里“捡两把没人要的坏稻”回来了。
说到这,杜容和还是实事求是地说:“皇帝不是没有想过过要在民间推广,只是推广的效果不算好。”
关键的是除了技术问题外,下边也有很多人反对。
比如满人贵族就不愿意把能喂饱肚子的米分给老百姓,他们更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着自己用。怕让汉人学走了,吃得膘肥体壮把江山打回来。
要想买良种,找真正掌握良种的满人是没办法的。
楚韵听得叹气,但是,她转眼又想起一个人来,一拍手道:“找曹家人啊。”
她记得,这个时候,曹家正奉旨在江南试种京西稻。
杜曹两家祖上都是汉人,此时亦同为包衣,曹寅又很亲汉人儒林,如果能偷偷找曹家人拿一点就好了。
第046章 神仙日子(捉虫)
说到这个杜容和就哑巴了。
曹家是也是正白旗的人, 按理说要么同杜家一起住在黄米胡同附近,要么住在皇城没专供包衣居住的那块地方。
但人与人不同,人家亲娘是皇帝奶娘, 夫凭妻贵, 早在皇帝得天花不得不出藏在曹家时, 曹家阖家就搬走了, 压根不是杜家这样的虾米能去攀关系的。
尤其, 曹家下边跟杜容和同辈的子孙, 许多都更同沈阳的杜四爷更亲近。他真不好说自己能去弄点儿贡稻过来。
楚韵也有急智, 曹家在京里肯定有田, 八旗分土地习性都差不多,习惯聚旗而居,曹家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他们家的地在哪?人在江南种水稻,莫非京里就不种了?”
人家简在帝心, 完全不可能啊。所以只需要找到曹家人在京中的试验田, 跟种稻的佃农买点儿粮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