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清朝乡下女进城后(88)
她习惯到认为这个就是应该的,这会儿也不关心风不风流啥的。
知道这个菜是曹李两家送的吃得也很开心,当然,她最关心的还是那个稻子,嘟囔道:“小韵是杜家儿媳妇,啥送给她的啊?这还不是看在咱们家面子上上吗?再说就这乡下人会种京里的好东西?别没得糟蹋了好种子。”一挥手笑道:“把种子都拿出来,种我和你爹庄子上去吧,到时结了米,咱们一家子都吃。”
这稻是楚韵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弄来的,能给她就有鬼了,道:“种地还能有不会的?太太忘了我就是在乡下种地长大的了?我要是不会种地怎么能活到现在?而且李二少爷给我的是坏稻子,庄上佃农不没见过这个,恐怕种不出来。”
“人家又送吃又送喝的,能送坏种子给你们?”杜太太信前半句,不信后半句,还跟女儿嘀咕:“准是你小嫂子舍不得东西!”
为这桩事,杜太太吃了饭就领着一家老小特意去看楚韵的稻子了。
那几袋稻子微微发臭,倒在地上有绿的有红的,看着猪食一般。
杜太太拉着几个姐儿跳了八丈远,再也不说让送回庄上的话了。她认为李二少爷是在存心刁难人,不想跟杜家人来往,故意拿坏种子给他们种,要是种不出来,以后哪还有脸登门拜访?还跟杜老爷嘀咕:“李二爷是不是在说咱家是坏水种子啊?”
不然好端端的送什么臭稻子呢?
杜老爷本来没往那里想,叫妻子说得,心里也跳起来,走过去拍着儿子的肩安慰:“这稻丢了吧,这次不行还有下次,咱家齐心协力,总能往上走。”
众人看一回稻子,都败兴而归。
只有楚韵一个人守着臭稻子兴致勃勃的。
杜容和也没有真正见识过她的手艺,瓜子谁都能种,楚姑娘最多只算慧眼识珠,但培育良种是个技术活,能不能种出来他心里也打鼓,睡前他还问了一次。
楚韵不乐意,道:“我说能种就能种,这还没开始呢,你怎么就在这唱丧经?”
杜容和立马就不敢说话了。
其实,楚韵嘴上说得斩钉截铁,心里也不是十分有把握。
但她在这个世界流窜到这个年岁,唯一相信的四个字就是——事在人为。
第二天这堆有些臭气、腐气的稻子就被她通通倒出来堆在院子里通风,不让它们继续发烂发臭。
等到稻子都是干干的后,楚韵就每天搬个凳子坐在院子里的大海棠树下边,对着大太阳一捧一捧地去找良种。
丫头婆子都笑嘻嘻地来劝她算了,说这稻子明摆着是外头那些狗眼看人低的人弄出来糊弄她的,就是想看杜家人白忙活。
楚韵听了都说好,但回头还是接着闷头挑稻。
曹家的好稻种要汇报给御前,收粮后每日得有十来个人轮番择优,淘汰回来的稻子真没什么看头,又放在猪圈那种湿润的地方,坏掉的很多。
杜家的小孩儿看着好玩还跑过来帮了几天忙。
楚韵不敢让他们挑良种,只让他们跟杜容和一起挑出霉了发臭的种子,这样挑过一遍再让她来挑第二遍。
或许还能有更好的办法,但她当年只是把农学当成混大学文凭的工具,此时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能自食恶果,一点一点用最笨拙的办法去挑。
一个大家眼里的疯子,只要把疯事做得够久,就会被别人认为是天才。
这一挑挑了有一个月,杜家看笑话的人,就渐渐笑不出来了,当三百斤稻子被楚韵挑了二十斤留在手上时,这些含笑的眼睛就变成了敬佩。
第049章 发芽了
“这些破种子看得跟眼珠子似的, 是能吃还是能种?”杜太太这一月间没少在家里说酸话,这时看见东西也说不出来了。
毕竟亲眼看到一个人花了大力气去做一件事后,是个人都会忍不住去关注这件事的成果。
杜老爷还是想把东西种到自己的地里, 这样尽管是楚韵筛选的种子, 到时候种出来也有杜家的一份。
有杜家的一份, 那他这个做爹的就有发言权。
他不是看中这些稻子, 而是看中稻子背后的人情。
到时候去拜访李佑纯的人他都想好了, 可以让大儿子跟着一起去。锦儿不管怎么混都始终是长子, 杜老爷有信心自己能把锦儿教好, 然后在临终前把这个家交到锦儿手里。
杜老爷不认为自己偏心, 他认为这是锦儿自己为自己争取来的,谁让人家是读书人呢?
读书人跟读书人总是能处到一起的。
这回老三见到李佑纯,人家不也没跟他们多要好吗?
若是把稻子全交给楚韵,这就成了她的私产, 到时她要是叫了娘家人怎么办?帖子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 带了这个就不能带那个。
杜老爷心里有些觉得小儿子也不服管,他就转着话让杜太太把儿子叫过来劝。
杜太太对丈夫很信任, 他也是个瘸子, 但人家也不嫌她瘸啊。
人长到这般年岁, 两人屋子里干净得雪洞似的。再想想对门姚太太家里那一窝窝的妾,她就更知足了。
婚姻上的知足,是杜太太这辈子除了养出二姐外最引以为豪的事。她把儿子叫过来,温柔地问:“和儿,把稻子种在我和你爹庄子上去怎么样?娘不要你的,我是怕你媳妇偷偷抱去给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