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宜密雪(18)
“两年多了,放心啦,我经常开车。”岑宁让他们安心,自己可是一成年就立马去考了驾照呢。
最终,车滢滢和黎芸商量了好久,最终还是敌不过车滢滢的撒娇攻势,成功让她坐上了副驾驶的位置。
“好啦,那我们就出发啦!”
“老师,您开慢点。”后排负责收音和摄像的工作人员有些紧张。
许照言这一路上,风驰电掣,比剧组预计的到达时间早了二十分钟。
这还是中间剧组工作人员实在担心,提醒他放慢速度,安全为重的结果。
继承家业
南峤是一座被运河穿过的古镇,青瓦白墙,极具古韵。
夜晚的河面上,停着许多木船。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波光粼粼,江水涌动,映着船檐的灯笼,明明灭灭。
他们剧组有一部分是在这里取景的。
但是,他们露营的地方不在这里。而是在不远处的一片山林。
节目的形式其实很简单。
无非就是大家在一起搭帐篷,聊天,做饭。为了增加趣味性,还会布置一些小游戏。
岑宁他们到了地点,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他们这一次带来的露营装备很齐全。
这也就意味着,某些装备结构的复杂性。
恕她没有见识,这里面有些东西,结构奇形怪状,她根本想象不到这些金属长条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搭起来。
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选择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帐篷。
这种基础款,她倒是经常使用,搭建起来也比较熟悉,迅速。
两个男生到了之后,选择第一时间将天幕搭建起来,这样大家好歹也有一个地方可以遮风挡雨,好开始做饭。
说是录制综艺,其实大家都是老熟人了,这次录制就跟朋友之间聚餐差不多。
细水长流,大家都各司其职,能帮得上忙的都在努力地帮。
没有那种刻意制造出来的矛盾与冲突。
岑宁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摄像机的镜头下,后来也逐渐放松了。
他们围坐在篝火旁,谈着这几个月的拍摄体会。
大家心里都藏着很多话想要说,趁此机会都说出来了。
“宁宁,你是不是还在读书啊?”黎芸坐在岑宁身旁,两人闲聊着。
岑宁点头,“是啊,还没毕业呢,估计过几天就得回去了,回国太久了。”
黎芸:“那你毕业后是会就在那边,还是回国呢?”
岑宁:“当然会回国呀,父母家人还有朋友都在国内。”
“哈哈,天知道我在国外有多痛苦。”
两人笑做一团。
“那你记得下次回来后要告诉我,我们一起去玩。”
两天的录制很快结束。
岑宁回家后,收拾收拾行李,就准备回学校了。
在国内这段时间,其实也没有什么要带的,国外的家里什么都有,所以她的行李很少,只带了一个小箱子,轻装出行。
她在飞机上睡了一觉,再次睁眼时,飞机已经快落地了。她摘下眼罩,向窗外看去,这边的天气似乎总是阴沉沉的,但是今天难得地出了一点太阳。
在这个城市,认识她的人不多。
总是早上五点多就醒了,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拉开窗帘看看今天的天气如何。
如果是罕见的晴天,她就会选择下课后背着相机逛逛市区角落的咖啡馆,吃甜的发腻的下午茶,然后在草地上晒晒太阳,有时在路上遇见相同肤色的同胞,还能聊上几句。
如果是阴天或是雨天,就在图书馆度过这一天,趁着这时不好出门,与同学合作做项目,通宵做计划书,赶作业,伴着连绵的细雨,和永远不见放晴的天空。
她在这里住了这么久也没有习惯在雨天什么都不带地出门,在这个异国他乡,大街上常常只有零星几个撑伞的。
这天是个周末,她新买的雨衣到了,岑宁早上起床发现今天下雨,心头涌上欢喜,在简单地吃过早餐后就穿着新买的雨衣出门了。在这个颜色灰暗的天气里,终于又多了一抹亮色。
额前的碎发不可避免地被打湿了,岑宁中午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洗头。当湿润的水汽升腾,浑身又变得干燥。
她拆开餐桌上的袋子,发现袋子上还贴着一张便利贴,上面用流畅的英文写着,“这是我做的饼干,希望与你分享。”袋子是刚刚她进屋前挂在门把手上的,她顺便带了进来。
饼干是她那位爱烘焙的邻居送的,她在这里常常被分享一些他做的甜品。岑宁也有回礼,每次往返国内,也会给隔壁的邻居送上一些特别的礼物。
不过,住了这么久,她还没见过这位邻居的真容。
她埋头在自己的学业之中,直到突然收到四四的消息,说梁栩闻也回来了,拜托她去机场接一下他。
没办法,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的,谁让他们是发小呢。
第二天,岑宁在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遇见了梁栩闻。
“怎么?你和宋之桉也闹别扭了?”梁栩闻正巧在岑宁他们隔壁念书,来找岑宁借学生卡,想去他们图书馆借一本书。
因而有了这次会面。
岑宁从随身携带的卡包里抽出借书证递给他,长发齐腰,在阳光下闪烁着漂亮的灰紫色,“得了吧,谁会像你一样,翻脸不顾旧情,一走就是三年。”
她意有所指,大家都懂。
梁栩闻闻言也只能苦涩笑一下。
“听说四四在美国读高中的时候交了很多男朋友,三天两头换一个,现在上了大学倒是清净了,身边的狂蜂浪蝶却是一个没少。”四四就是林泗云,这是她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