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白月光回京了(66)
而今日透过这账本,她读到的,则更像民众口中的那个真实的何主簿。
为民请命。
何泊山。
家国需要有人照亮,他便以身去燃那盏风灯。
她抬起眼,望着伍长,神色笃定。
“你们且等着好消息。先不要走露风声。”
“我有把握,此事能顺利敲定。”
*
京外,一驾马车正在疾行。
叶采苓从兵营出来,便星夜兼程往回赶。
她要回来上报。
路上,她曾在京外驿站停留了片刻。仔细看过邮报,却发现并没有京中传给她的消息。
谢泓往常会给她及时回应的,但这几日来信终止了。而自己日常上报消息给温道盈,她也没有回应。
但此时已经容不得她多想。
眼见着入冬气候只会一天寒似一天,一定要尽早把消息报上去。
回到住所已是子时。
她整夜未合眼,次日一早便去长公主府拜会。去之前没有忘记叮嘱侍女,及时去谢府报消息。
长公主今日神色有些倦意,叶采苓敛目拜见过,只将一物呈上。
长公主带着些疑惑,身后的婢女接过去看了。
那是一件军中的棉衣,几乎都是完全破损了。
“这是军中实际穿着的服制。”叶采苓道。
“这……能抵御寒风么?”长公主迟疑。
“自然是不能。”
叶采苓沉声报上。
“……这便是我这些日子在甘州所见。但甘州此案牵扯深远,我只能将疑点先一一列明。”
长公主以手支颐。
眉目间极为沉重,她轻叹一口气。
“越临近年关,事务是越繁杂。也越不太平。”
“正是。明日早朝,可需要我将棉衣案的查勘结果报给温女官,由她上奏?”叶采苓道:“今日之事合该由温女官上报的,只是下官昨日抵京,却并未与温女官联络上。”
其实与谢泓也没有联络上,但这话与今日之事无关,她便也并未与长公主说。
长公主仿佛忽地回过神来。望着她,只摇摇头。
“近日朝中不太平。你且不要上朝。我见小温也并不像……不知怎么的,太后那边却……”
她忽地住口,像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一样。
敛目转回不动声色的样子。
道:“你且回去吧。”
叶采苓深深地向长公主拜下。
“将士们苦守边塞,是为了大周安定,朝廷切不可辜其忠诚。采苓恳请长公主,彻查此事。”
长公主微微点头。
过了一会儿又叹口气,则是唤了一名侍女过来。
“谢学士他,还在太后那边么?”
侍女点点头。
“温女官在那边哭诉,现下太后尚未放人。”
温道盈步履匆匆地进了太后所在的慈宁宫。
皇后、太后,与外臣谢泓。此刻这些人都聚在这里,看着有些奇怪。
温道盈心里却是了然。
迎着谢泓寒冷的眼神,她只楚楚可怜地跪在殿中,向上首的两位行了跪礼。
“温女官且起。”
太后带着些宽慰之意对她讲,转到谢泓那边。
“谢学士——”
谢泓冷着脸,就像没有见到身边的温道盈一样。
温道盈求赐婚,竟然求到太后这里,他着实没有想到。况且他就算求娶,求的也不会是此人。
“小温,你与谢泓自幼有缘。不是么?”太后温声道。
温道盈不用看,便知道太后手里摩挲的,正是那块云州寻来的羊脂玉牌。
她点头称是。
谢泓目光霜雪一样冰寒,抬头瞥了一眼那物便径直低眉,移开目光。
“承蒙太后恩典。但微臣与她,并无瓜葛。”
太后眼神移向温道盈,她胸有成竹,只道:“臣女幼时在云州。云州有一处原野,名唤枫心原。”
“幼时曾与谢学士常在那原野嬉闹。自幼……青梅竹马。”
“笑话,我与谁青梅竹马,我自己能不记得么?”
太后只微微按下话头,语气带着些沉肃。
“这几日适逢瑞鹤宴,钦天监已有表文,瑞鹤宴前后,正宜婚配。都是好日子。”
“朝中合该有一场门当户对的大婚了。”
自从见了那玉佩,太后行事便异乎寻常地果决。
谢泓抿着唇,仿佛未曾听见一样。
对于臣子,这已经是有些失礼的表现了。
但他端直脊背,并未作答。
*
叶采苓报完便回到她在京中的住所。
行月茶楼的小厮赶忙前来接过她手中的包袱,热切道:“怎的主子独自一人回来了?”
叶采苓眉头微蹙。
“静霜她们没有回来么?”
为了尽快赶路,她将车马托付给了婢女静霜,又将谢泓带来的伍师傅也托给她。
心想着一路有伍师傅的保护,也是稳妥的。
如今她回京之后,也过了一天一夜,这两个人怎的还没有回来?会不会是,路上出了些事。
叶采苓心里又有些忧愁,便又吩咐道:“启程。我们且去谢府。”
是谢泓寻到的镖局,请来的伍师傅,他应该有联络到镖局的方法。
只是谢府宅院出人意料地紧闭。
那门童认得叶采苓,却有几分苦恼地挠挠头。
“叶姑娘,并不是我不让你进。”
“实在是近些日子府里下了死命令,主子不见客,不出行。”
“怎会如此?”
叶采苓怔住。
门童好心,又补上一句:“并不是针对姑娘,而是所有人都如此的。自从主子前日被召入宫中,就再没有回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