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妻(146)
永昌侯失魂落魄地回到了侯府, 第二日一早便称病不出了。
宫墙内,端庆帝躁动不安地在寝宫内来回踱着步,面上满是焦灼。
“江夏那里还没有消息吗?”算着时间, 嘉和应该早就到了江夏, 可这么久了,她始终没有传来只字片语。
“还没有。”望着端庆帝烦躁不安的模样,太监总管何益轻轻地垂下了眼眸。
“我们的人也没有传信回来吗?”
迎着端庆帝紧紧蹙起的眉头,何益敛眸答道:“许是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耽搁了, 过几日应该就会有消息的。”
这是近十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 从各地送来的邸报来看,到处都在下雪。
何益抬眸看向了宫殿外堆得又高又厚的雪, 眼底露出了一丝焦虑。若雪再这么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到了春日还不知会增加多少灾民。
端庆帝却没心思担忧这些,他眸光暗沉地瞥向窗外,心烦意乱地抿紧了嘴唇。
嘉和为什么还不传信给他?是真的被风雪阻断, 还是她也背叛了自己?
这时, 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面熟的太监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皇上,贵妃娘娘她有喜了……”
“什么?”端庆帝心头一震, 眼中渐渐生出了一股欣喜。
“贵妃娘娘已经有两个月的身孕了。”
自从皇后小产之后, 宫里已经许久不曾传出好消息了, 如今崔晗有了身孕, 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雀跃。
“传令下去, 凡是在贵妃宫里伺候的, 人人都赏半年的俸禄。朕这就去看望贵妃!”
突如而来的喜讯冲淡了他心头的烦闷, 他满面春风地朝玉清宫走去,面上是难掩的欢喜。
这一场雪下得太过猛烈, 连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夏都受到了冲击。
连绵不断的雪冻死了田地里的庄稼和蔬菜,贫苦的百姓顿时陷入了困境。
财力雄厚的商贾早早的就囤积了粮食,正想着趁机大赚一笔,可发财的美梦还没做两天,楚王就联合韩延开了官府的粮仓赈灾了。
灾粮放完后,楚王甚至自掏腰包,给百姓发放了御寒的炭火。
因灾情太重,楚王还抽调了驻扎在城郊的一千多名士兵,让他们帮助百姓清理积雪、重建家园。
这个温暖人心的举动获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连临近的城邦都有人慕名而来,慷慨激昂地投入了楚王的麾下。
王府内,一众丫鬟仆妇都自发地帮将士们缝制起过冬衣服鞋袜来。连忙着照顾阿粟的谢凝都加入了这个队伍。
这日傍晚,她刚缝好一堆长袜,素云就带来了一封书信。
“这是少主寄给你的家书。”素云将信放在桌上,就转身去看躺在床榻上的阿粟。
他刚吃了奶,此刻正惬意地舔着手指,见了素云便咧嘴笑了起来。
“阿粟和少主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却比少主要讨人喜欢。”
谢凝将针线收拢后,起身走到了柜子前,从里头取出了一个厚实的手炉套。
“这是我前几日缝好的,虽不精美,却也还算暖和,你成日在外头奔波,想来能用得着。”
这些日子以来,素云时常会来照看她和阿粟,哪怕是因为沈幸的缘故,她的心里仍充满了感激。
“我很喜欢,多谢夫人。”素云感动地接过手炉套,面上露出了一个欢喜的笑。
“该说谢谢的人应该是我。”望着素云含笑的眼神,谢凝的唇边浮现了一抹笑意,“谢谢你对我和阿粟无微不至的照顾。”
“这是我分内之事,夫人不必如此。时候不早了,我还有事要同王爷商量,就先走了。”
自灾情爆发后,她便担负起诊治灾民的重任,连坐下来喝杯茶的功夫都没有。
“既然你还有事在身,我就不留你了,慢走!”
素云离去后,谢凝回到桌前坐了下来。那雪白的信封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四个小字“阿凝亲启”,那字迹如行云流水般飘逸灵动,与他深沉的性格毫不相符。
谢凝的视线在那四个字上来回游走,过了许久才叹息着拆开了信封。
她本不该看的,却又怕他在信上提及重要的事情,若因自己置气而耽误了,总是不好的。
可当她看清了信上的内容后,她顿时又懊恼起来。
吾妻阿凝,见字如晤。吾远行在外,心中甚是牵挂,今冬雪暴虐,天寒地冻,望卿珍重。吾一切安好,勿念。
短短两行字,倾诉了他深切的思念,谢凝面上一热,羞恼地将信纸塞进了针线篓里。
早知道他寄回的家书这么肉麻,她一定不会打开。
可知道他平安无事,她悬起的心终究是落了地。
接下来的一段时日,没有收到任何回信的沈幸依旧乐此不疲地给她寄信,谢凝默然收下,却原封不动地藏在抽屉里,一次也没有打开。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很快就到了年尾。因为雪灾的缘故,楚王和韩妙仪的婚事推迟到了年后。
本该在家中待嫁的韩妙仪却在城中发放起了年肉,一时间她的美名广为流传,江夏的百姓都发自内心地赞叹起楚王和她的善举。
除夕那日,王府内张灯结彩,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许多善良的百姓送来了自家养的鸡鸭和羊,楚王也没让他们空手回去,让承德包上了厚厚的封赏。
当天晚上,楚王就让承德架起了从上京带来的火锅,邀了谢凝和陈言等人一同吃席。
让她颇为意外的是,陈言竟然带了音音一同赴宴。音音面色红润,眼含桃花,瞧着过得极其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