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折妻(184)

作者: 松间月明 阅读记录

“少主说了,救出你之后一定会惊动端庆帝。城门口必然布下了天罗地网,为今之计,只有先去那里避一避了。”

“那里?”见清越语焉不详,周颢眉心一紧,眼底满是疑惑。

“郡主府。”

清越眸光平静地看了他一眼,按照沈幸的吩咐缓缓地说出了此行的目的地。

“什么?”听了他的回答,周颢诧异地瞪大了眼睛。

“如今,只有贞仪公主才能震得住端庆帝。”而沈幸算准了贞仪公主会对他们伸出援手。

“若是公主不肯相帮呢?”他不知道沈幸何时与贞仪公主有了交情,又为何断言公主会出手救他?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中,贞仪公主都表现得高高在上、极为冷漠。

那样一个冷情的人,十几年来深居简出,一心只想着死去的亡夫,连亲生女儿都能疏忽大意,她凭什么要帮一个和她毫无干系的人?沈幸究竟做了什么?

“你放心吧,少主说过,公主一定会帮你的。”清越虽然不知其中缘由,但只要是沈幸说的话,他全都深信不疑。

那一句“公主一定会帮你的”让周颢心头一震,说不出是雀跃还是忐忑,他清晰地感受到了垂落在两侧的手在剧烈地颤动着。

第105章 威逼利诱

玉清宫内, 大火烧毁了一切。

站在宫门外的端庆帝赤红着眼,一双手紧紧地握成拳头,发出了咔嚓的响声。

崔晗用那么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只留给他满心的疮痍和孤寂。

都说帝王寡情, 他却早就对活泼善良的崔晗动了真心。可男欢女爱终究比不过皇权霸业,他再如何疼惜她,也不可能留着崔问这个心头大患。

“皇上,周颢被人劫走了……”近身的侍卫神色慌乱地前来禀报, 一瞬间, 端庆帝的眼底怒焰高涨,似燃烧的火球般, 灼热滚烫令人不敢逼视。

即便不追问详情,端庆帝也在顷刻间就参透了其中的玄机。

玉清宫突如其来的一把火吸引了侍卫们全部的注意,也给沈幸提供了可乘之机。

“通知下去,城门处立刻戒严。让路兆带人挨家挨户去搜, 务必要将沈幸捉拿归案。”

侍卫拱手离去时, 端庆帝神色阴沉地叫住了他:“慢着!让御林军加强巡逻,沈幸或许还在宫中。”

从起火之时算起,前后不过两刻钟。纵然他有通天的本领, 也未必能带着重伤的周颢逃出去。

“是, 奴才这就去办。”侍卫领命而去后, 望着渐渐熄灭的火苗, 端庆帝的眼底泛起了一阵阴寒。

无论是伺机而动的楚王, 还是一去不返的嘉和, 乃至提早衰亡的崔家, 所有的事都超乎了他的掌控。

而这一切失控都是拜沈幸所赐!

早知如此,他一开始就不该任用沈幸, 不该给他崭露头角的机会。

彻夜的搜查搅得宫里宫外不得安宁,不但百姓们不堪其扰,连领命的御林军都叫苦不迭。

可他们紧闭城门,声势浩大地搜了一日一夜,也没有找到沈幸和周颢的踪迹。偌大的京城全都翻遍了,只剩下僻静的郡主府还没搜查。

路兆带着御林军来到郡主府的时候,果不其然又一次吃了闭门羹。

“路大人当我们郡主府是什么地方?前几日才来搜过,今日又带了这么多人来?”

看着女管事气势汹汹的架势,路兆面上有些挂不住,却还是忍着怒气,做出了一副亲和的姿态。

“我也是奉命行事,还望姑姑和公主解释一二。查过这一回,往后就不再叨扰了。”

那女管事倨傲地望着他,眼中划过一丝轻蔑。

“公主乃是皇室宗亲,还能窝藏刺客不成?你说你是皇命在身,那请问圣旨何在?”

路兆被她问得喉咙一紧,干涩地说道:“此乃皇上口谕,下官并无圣旨。”

“那就回去请了圣旨再来。”女管事居高临下地冷哼一声,随即重重地合上了郡主府的大门。

被当众下了面子的路兆面色铁青地带着一众侍卫回了皇城,毫不意外地又一次遭到了端庆帝的训斥。

“废物!”端庆帝气得大发雷霆,当着一群太监的面,将桌上砚台狠狠地砸到了路兆身上,乌黑的墨汁溅了他一身,瞧着既狼狈又滑稽。

“皇上恕罪!”路兆心头一凛,当即惴惴不安地跪倒在地。

端庆帝神色不明地握紧了拳头,对贞仪公主的恨意又上升了一层。

圣旨?亏她想得出来。

但凡他颁布了一道搜查的圣旨,明日一早就会被御史台那些老顽固喷得体无完肤。

“让人在郡主府外头盯着,有任何异常立刻来告诉朕。”

且不论贞仪公主是否真的窝藏了沈幸和周颢t,就冲着今日的这份刁难,总有一天他会让她付出代价。

崔晗出殡的那一日,崔琰被端庆帝召入了皇宫。

“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迎着端庆帝探寻的眼神,崔琰眸光幽深地答道:“家族覆灭,身若浮萍,如今我只想报仇。”

“光报仇有什么用?你身为崔家遗孤,理应拿回属于你的一切。”

若母亲没死,骗局未露,这一句激励或许还有用。可现在一切都成了空,就算拿回那些荣耀又有何用。

看着他眼中渐渐滋生的消沉,端庆帝眸光微凝,循循善诱道:“眼下就有一个重振崔家的好机会。怀瑾,你可愿忍辱负重,替朕去江夏探一探楚王的虚实?”

见他沉默无言,端庆帝神色恳切地利诱:“除了你之外,朕再也找不到可以信任托付之人。你是晗儿的哥哥,哪怕她已经不在了,朕仍然视你为舅兄。待你功成归来,朕就封你为定安侯,赐良田万顷,允你归乡荣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