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夜雨(31)
也怪她没说清楚。
“大人误会了,本宫是想叫薛虎,或是寻个旁的男仆来。”
谢治尘脸色缓了几分,却听青罗又道:“幼时本宫与裴勖之也曾不慎将手指划伤,我听母妃的话,没碰水,勖之因未忌水,本宫伤口结了痂,他的还流血呢。”
这么久的事,难为她还记着。
“公主,好记性。”谢治尘深深看她一眼,起身离开。
青罗有些无奈,她原是一番好意,他不听便算了。
往后还是守着些界限好,免得他怪她干涉他的私事。
青罗上床躺下,却无睡意,等谢治尘自浴间回来,问:“谢大人,太子能平安度过此劫么?”
谢治尘反问她:“公主支持太子殿下?”
青罗望着帐顶,想想道:“太子哥哥仁厚,将来会是个好皇帝。”
谢治尘拿了卷书,坐在榻沿翻着,一面问:“倘若太子被定罪,公主觉得,谁会从中得益?”
太子被废,父皇会册立新的储君,勖之也提过,青罗试探着问:“二哥?”
“不错。”
青罗心念微动,问:“所以是二哥陷害太子哥哥么?”
谢治尘却道:“此事若能成,二皇子的确受益。”
青罗翻个身,面朝着屏风,暗自忖度他言下之意。
只有事成,二哥才能得储君之位。若是不成,构陷者便要付出代价。
二哥敢冒此大险么?为何偏偏借黑巾僧人生事?
青罗望着屏风那头朦胧的身影,连她都能看出二哥最有嫌疑,父皇岂会不知?
是以明面上二哥嫌疑最大,实则或者有人嫁祸于他。
谢治尘似已猜到她心中所思,“二皇子未必想不到这一点,太子亦可构陷二皇子。”
青罗有些迷糊了,说来说去,还是不知幕后之人是谁么?
谢治尘抬眸道:“臣是想说,此事远比看起来复杂,圣上迟迟不肯交大理寺、刑部调查,或也因料到暗处之人与几位殿下脱不了干系。”
原来如此。青罗若有所思地枕着手背,父皇想必不愿看他自小费心调教出来的儿子同室操戈。
谢治尘又道:“若是太子所为,公主倒真该高看太子殿下一眼。”
青罗皱眉,太子岂是残害手足的狠辣之人?
“为何?”
谢治尘淡漠道:“单是仁厚不足以将他送上帝位,坐稳帝位。”
青罗许久未语。
她几个兄长,除了太子哥哥,二哥不消说,不宜为人君,其余几人相交甚少,尚不知脾性,只道三哥喜弄文,四哥雅好乐音,五哥深居简出,六哥似乎并无野心,只想做个闲散王爷。
沉香氤氲,一室静谧。
谢治尘将手中书卷翻过一页,问:“公主以为,黑巾僧背后若有人推波助澜,此人目的何在?”
青罗思索片刻,只猜到一种可能:“阻止父皇继续清查佛寺么?”
前次谢治尘教她,朝堂之上,于某些臣子而言,立场先于对错,利益为先,是以黑巾僧背后之人未必出于同情僧人、反对除佛扬道的目的,许是有利可图。
且此案一发,当即有好些朝臣上书请奏,提议停止清查。
谢治尘又问:“此事作罢,于谁人有利?”
青罗想起今晨她与皇帝说,若不查下去,对其余佛寺不公,脱口而出道:“尚未查到的佛寺?”
谢治尘嗯了一声,继续说:“长安有名的佛寺多少有几个体面的香客。”
青罗接口道:“若止是香客,不足以令他们冒险,应当还有旁的关联。”
或是利益上的牵绊。
谜底呼之欲出。
青罗心口直跳,坐起身来问:“大人觉得问题出在那份册子上?”
谢治尘抬起头,一双映着幽光的眸子望着她,隐含期待。
青罗喃喃道:“背后之人与佛寺的资财有关?”
谢治尘搁下手中书卷,问:“公主可还记得,户部周侍郎为何盯着佛寺?”
青罗垂眸回想彼时他说过的每一句话。
“佛寺名下田产按律无税负。”
暗夜里,谢治尘无声展眉。
青罗双臂环胸,坐于床沿,笑道:“大人,王中丞闹得最凶,难道他也有田产挂在佛寺名下?”
谢治尘轻哼一声,重新拿起书卷,过片刻,才道:“愚人而已。”
*
谢治尘有个同年在新丰县衙任县尉,经由他,拿到了县衙保存的妙映寺田产清单,与青罗这份册子的确有出入。
谢治尘将青罗这份册子里多出的田产单独誊录,如何核实田产归属却是个难题。
这些田产都在城外,眼下长安城封禁,各处城门守得连只蚊蚋也飞不出,何况是派人出城打探消息?
那日送僧人回去,还是凭她的印信,与大理寺出的释放文书。
将线索交至大理寺或者刑部亦不妥当。既未核实清楚,恐又事涉朝臣,此时贸然交出,后果难料。
青罗镇日无精打采,及至春杏说喂喂鸽子解闷,才想起府里养了几只信鸽,还是早年裴勖之送的,先时随她住在宫中,后来她出宫,又随她在公主府。
她往城外庄子上放了只信鸽。
庄子上这管家亦是她阿舅军中出来的,当即复信,已依言派人前去打探。
当中有些波折,过几日才传回消息。
青罗解下鸽腿信筒,展开卷着的薄纸片,打眼一列人名,继而又道,据佃户说往年一直是妙映寺的僧人催收地租,今岁才换的人。
新主手持新改的地契,称年中刚从妙映寺购入田产。
长安城中多的是王孙贵胄,权贵重臣,这些名姓却是闻所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