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长安夜雨(34)

作者: 荒台月 阅读记录

“三皇子与其余朝臣,大约会仿效其行,陛下亦乐见其成,”谢治尘隔着屏风,看她一眼,“此事非公主之过,公主不必自责。”

青罗望着帐顶,黯然道:“太子一案,父皇没说什么?”

秋夜渐凉,孤灯一盏,照残影。

谢治尘靠着引枕,低头翻阅卷宗,闻言道:“大理寺已在逐一核查投案婢女交待的线索。”

青罗翻身对着屏风,问:“这婢女会是二哥的同谋么?二哥怎会亲自写信?”

“圣上想必亦有此疑虑,”谢治尘的手指在其中一页卷宗停住,沉吟道:“二殿下的反应,倒不似作伪。”

青罗道:“她选在此时投案,不知可与二哥他们有关,若说因太子仁厚,倒也不无可能。”

谢治尘并未答言。

青罗隐隐发觉,他对太子似乎有些成见。

谢治尘忽道:“公主睡了么?”

青罗睁着眼,见他坐在榻沿,应了一声。

谢治尘手执烛台,拿了卷宗,绕过屏风,朝她走过来。

青罗忙坐起身,撩开床帐,用帐钩勾好。

谢治尘将脚踏旁的一盏宫灯点亮,顺手将烛台搁在春凳上。

青罗坐于床头,两只白嫩的裸足摸索着踩进绣鞋。

谢治尘在床尾坐下,将手中卷宗递给她,道:“公主且看看这一页可有不妥之处。”

青罗就着灯焰,低头逐字细读,这是当时禁军自太子府搜出密信的呈报。

她觉得有些不对,凝神想了片刻,一时又无头绪,转头望着谢治尘。

谢治尘也正看着她,不知想什么,心思仿佛已不在此。

青罗笑笑,“大人?”

谢治尘回过神,僵硬地别开目光,低声道:“公主前次不是觉得太子留着密信,不合常理么。”

青罗点头,“嗯。”

谢治尘又道:“太子身居储位多年,一向谨小慎微,禁军围府后,不会想不到搜查清理,书房又是他长待之处,禁军能搜出的密信,他这个主人岂会不知?”

青罗接口道:“不错,既能搜出太子与裴国公的密信,婢女与二皇子往来的书信为何又未能搜出?”

“若婢女投案,并非因太子仁厚,”谢治尘掩唇咳嗽两声,继续道,“而是与城中流言有关,太子府围得犹如铁桶,背后之人如何与这婢女传递消息?”

青罗随手取了春凳上的披风给他披了,问:“大人怀疑,是禁军当中有此人内应?”

谢治尘点点头。

青罗眸光一亮,“只要查到是何人搜出密信,此事便有眉目了。”

翌日,谢治尘入宫请示皇帝。

青罗则派薛虎暗中打探那婢女来历。

原来那婢女乃新丰县人士,父亲原是读书人,早年亡故,家中尚有母亲、幼弟,靠其在太子府当差的俸禄勉强度日。

薛虎登门,母子二人却已不知所踪,据邻人说,已有数日未见他们。

搜出密信的羽林郎被寻获时,正欲拔剑自刎,后经拷问,供出系受三皇子指使,搜府时携带密信,装作自太子书房搜出。

此后,又借看守之便,向婢女传递消息。

那婢女却始终咬定是二皇子所为。

“奴婢刚进府,便做了二殿下的眼线,殿下未亲自见过奴婢,亦不常吩咐奴婢做事,但从未短过银钱。”

婢女停了片刻,眸中有些奇异的神往,“派来与我接洽的人有时带着殿下的亲笔书信,偶尔也有一两句诗文,奴婢怕被发现,读过便烧了。”

言语间竟有几分惋惜。

“那日夜里,羽林郎交给奴婢一只银镯,奴婢一眼看出是阿弟戴的,若不依言投案,奴婢的娘亲、阿弟必定活不成了,再者,太子殿下的确是个好人,奴婢却是一条贱命,死了并不可惜,便应下了。”

谢治尘问:“二殿下要你投案,指认他,你不觉奇怪?”

婢女想了想,却道:“二殿下自有他的用意,奴婢不敢胡乱揣测。”

青罗叹道:“二哥个性急躁,自小不爱读书,诗文俱是敷衍了事,便是为了哄父皇高兴都没做过什么好诗。”

倒是三哥,性子沉静,好读书,喜好文墨。

她想起幼时裴勖之曾说,三哥还曾替二哥捉笔,应付先生留的题目。

寻到太子与裴国公的笔迹也容易,这些年,太子与裴国公俱都向父皇呈过青词,三哥写的一手好字,常是他帮着誊录。

父皇未必没想到这一点。

羽林卫进府拿人时,三皇子十分平静。

入宫面圣亦无愧意。

“父皇,儿臣本意没想陷害大哥二哥,不过是看二哥不顺眼,想戏弄他罢了。”

皇帝将手边一只玉壶砸向他,正中额际,登时皮破血流。

三皇子捂住伤口,似乎终于懂得害怕,惶恐道:“求父皇原谅儿臣这一回,儿臣往后再不敢了!”

皇帝不语。

三皇子讨好道:“父皇不是打算建塔么?府库空虚,儿臣可为父皇分忧,儿臣还有好些田产,届时一并献给父皇。”

被他戏弄的岂止二皇子,婢女一家三口皆被判处斩刑。

皇帝最终将他流放。

离开长安那日,太子解了禁,竟还想起去送这个阿弟。

可惜三皇子并不领情,将他奚落一番,掉头便走。

不知可是巧合,皇帝派虎贲营押送三皇子离京,虎贲营又派了裴勖之。

青罗好些时日未见裴勖之,听说此事后,当即换上男装,去了趟裴府。

国公府一门经此一劫,行事更为谨慎,一时却也琢磨不透皇帝用意。

“兴许是巧合,或者父皇委以此任,以示对你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