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欺(58)
另外,许多豪门官员直接罢朝,托病数日不露面。少数入朝的官员对那位新太常博士弹劾,言辞激烈。
满朝文武,竟无一员支持新政。
本朝之所以能立国,靠的就是以琅琊王氏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扶持。将近九成九的官员都出身门阀右族,皇帝实行这样的新政,完全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人人都看得出来,这场来势汹汹的改革对准的是琅琊王氏。皇帝似乎有意制衡,处处打压,甚至剥削王氏应得的官位。
那位引起一切事端的太常博士却始终没露面,没有任何人知道身份。他暗中化为皇帝的一把利剑,指向所有人,对谁谁便大祸临头。
人人自危。
在这位新任太常博士的指导下,陛下让群臣在早朝公开议论政治得失,名为罪己,实则让心腹之人指出琅琊王氏的种种罪行。
太常博士弹劾王氏子弟王绍利用裙带关系登临高位,数年来欺男霸女,好色成性,引得百姓怨声载道。
陛下拿到了铁证后,将王绍流放外地,并勒令其永不许归京。
其余几个被劾奏的王氏子弟亦得到了或轻或重的惩罚,贬谪免官者大有人在。
从前王太尉康健时,武有王戢在外征战沙场,文有郎灵寂在内运筹帷幄,文成武德,整个王家宛若被罩在一层坚不可摧的保护罩中,任风雨摧残纹丝不动。
而现在祸起萧墙破金汤,王家与郎灵寂的婚事取消,坚不可摧的保护罩千疮百孔,来自于帝室的毒箭便如流星嗖嗖射来,每一箭都给王氏深重的打击。
王氏新的盟友司马玖是尊贵的皇太弟,为人拘泥犹豫,端端是个墙头草,哪方强大就押注哪一方。
琅琊王氏陷入了政治漩涡中,或许,将迎来家牒上有史以来最危险的一页。
如今的天下大势处在一种微妙而危险的平衡中,一触即碎。
王章病入膏肓,王家暂时由王戢主事。
王戢见五弟被流放,急得火冒三丈,恨得牙根痒痒,但王氏家训有云:永世不行篡逆之事,永不登基为帝。
王戢再恨也只能忍,不能直接将龙椅上的司马淮拉下来。他刚刚开始征战,兵力还很弱小,不足以夺取天下。
郎灵寂当初给出的建议是,先夺取长江的门户江州,再以江州为基地,依次夺取荆州、湘州、交州等六州,向北驱逐匈奴,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可因为九妹的退婚,郎灵寂不在了。
王戢为自己不能妥善保护家人而深深羞愧,毅然决然入宫求见陛下。
他带着自己江州的战功,以及名单上牺牲王氏子弟的名字,求陛下收回成命,与门阀和平相处。
王戢骨头硬,皇帝不肯见,他便在太极殿前顶着烈日足足跪了三个时辰,跪得汗水顺着遒劲的肌肉往下流,依旧腰板直挺,铿锵然面不改色。
内侍看不下去,劝道:“王将军,您先回去吧,这会儿新任太常博士大人正在里面,陛下是不会见您的。”
王戢鄙然蔑视:“太常博士,一介寒门,奸佞惑主的小人!”
说着双手抱拳,朝太极殿朗声喊道:“陛下!我琅琊王氏有辅佐您的先祖南渡之功,平南方士族、平苏峻之乱,一心一意支持您的先祖!先祖皇帝践祚时,曾邀我琅琊王氏共升龙床。如今,您违拗祖训,屡屡听信奸佞小人,打压正直的臣子,是置国家朝廷于不顾吗?”
他中气十足,瓮声瓮气,长风浩荡,一番慷慨的喊话下来震得太极殿屋瓦上的尘埃都滑落下来,耳膜阵痛。
这番看似大逆不道的责问,以臣子之身质问君王,也就只有民间童谣“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才敢做出来。
奇怪的是,王戢的逆反言论并未引起其他世家大族群臣的诛伐,相反许多人支持他,跟他一块下跪。
琅琊王氏是士族之首,王氏的利益代表了所有士族的利益。大家谁都不想要科举考试制,谁都不想皇帝独揽大权,破坏了“世家与皇帝共天下”的格局。
“求陛下收回成命!”
“求陛下诛杀奸佞小人!!”
群臣声声。
太极殿中的皇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俨然被扣上“违拗祖训的”高帽子。
然任凭重臣如何规劝央求,皇帝依旧不改初衷,心似铁石。
众人清楚,王绍此番被流放,就是被那个新任太常博士构陷了。若非此人蛊惑,素来憨痴的皇帝如何做出这番盛气凌人的举动?
新任太常博士,当真该死。
襄城公主见夫君被烈日晒得黢黑,喊得喉咙冒烟,怜惜不已。
她为王戢擦汗,见他的皮肤都被晒伤了,整个人腾腾蒸着热气,前些日在战场刚愈合的伤口浑然欲崩裂开。
“本宫陪你一起!”
王戢立时阻拦,不容置疑地将她推走,道:“夫人,不可!你金枝玉叶,娇嫩肌肤,如何受得了日晒之苦?快快到阴凉处去,为夫在家中地窖为你准备了冰块和冰酪,请自行享用!”
襄城公主更加舍不得走,“莫如夫君先回去,再慢慢为五弟求情?流放岭南也不是什么大罪,使些手段将五弟调回来。”
王戢铮然摇头,“今日无论如何得求陛下赦免五弟。”
老五王绍一人的事是小,王氏全族是大。一旦撕开了处罚琅琊王氏的先例,后面的王氏子弟便会如下饺子一般挨个被惩罚,谁也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