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而来[70年代](407)
自从赵小慧外出打工后,张哆哆一年见她次数都非常少,有时她回家张哆哆则在学校,上一次见面也还是春节期间,这不一晃就是大半年。
赵小慧现在也才三十岁出头,都说三十岁的女人正是风姿绰约之时,现在的她多了几许性感跟妩媚,早就不是那个土头土脸的村姑。
跟张强盛坐在一块,简直是云泥之别,若是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们是父女。
“嗯,我知道了!”张哆哆面无表情说道,然后接过张余端过来的茶水喝了一大口。
赵发源用手指了指赵小花,严肃说道,“小花,你过来,跟你姐坐在一起!”
“阿爹,你是不是饿了,我去给你拿点吃的吧!”
赵小花并没有坐过去,反而问了句无关痛痒的话,原来自从张哆哆的升学宴开始,姐妹二人就陷入了僵局,再加上有些经济纠纷,关系闹得更僵。
“我说让你过来坐,你是不是聋了没听到啊?”赵发源提高了音量,同时也因此而牵扯到伤口,随后又痛苦地呻吟了起来。
赵小花无奈之下只好坐到了赵小慧旁边,轻轻地抚着老人家的背,“阿爹,您别生气,我这不是过来了嘛?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您的病给治好的!”
老一辈但凡有个什么病痛为了省钱都很少上医院,基本上都是自己硬扛,赵发源这病很早就有了,当时赵小慧正在饭店帮忙打菜,他带过妻儿就躲在门口的大树下,等客人都走光了,才能等来一口吃的。
这么多年从没有按时按点吃过一顿饭,都是饱一餐饿一餐,不落下病才怪!
一开始他都没有跟家里人说,实在是熬不住这才开口,可家里人知道时癌细胞已经在扩散,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已是胃癌晚期。
姐妹两人从汉江赶回来带老人家去了大医院,在医院住了将近半个多月,老人家也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又不想死在医院,于是一家人商量着又把人给送回家,同时把亲戚也都叫了过来。
赵发源自然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他拉着两个女儿的手,让她们握在一起,语重心长地说,“是阿爹对不起你们,尤其是小慧,那时候才那么小,就把你嫁过去,让你们俩受苦了,阿爹这身子骨,恐怕撑不了几天,你们姐妹两个要和睦,不要落别人讥笑!俩人要相互帮衬,努力把日子过好来!”
这几句话虽声轻可却掷地有声,更像是在交代身后事,屋子里的人瞬间都沉默了下来,有不少人已红了眼眶。
“阿爹,你不要说这样的话,你肯定会好起来的!”
赵小花此时已是泣不成声,赵小慧也跟着嚎啕大哭。
“哭什么,人到了一定年纪都是要走的,没什么好哭的!”
赵发源叹了口气,同时又把张强盛招呼了过来,他把赵小慧的手放到张强盛的手上,郑重道,“阿盛,我家小慧是个可怜的孩子,你比她大十来岁,也比她懂事,你一定要照顾好她,往后绝不可能欺负她,玩要不然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阿爹,小慧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性子,我哪里敢欺负她,她不欺负我就不错了!”
张强盛忍不住抱怨了两句,但同时握紧了赵小慧的手。
赵小慧有些嫌弃地挣扎了一下,见没挣扎开也就随他握着,不过身子还是往旁边倾斜了不少。
最后赵发源又把张哆哆喊了过来,叮嘱了一番,大抵就是让她以后有出息了,可别忘了姥姥还有阿娘等人。
张哆哆都一一答应着。
赵发源是在凌晨三点走的,虽然痛苦难忍,却走的其实依旧保持笑容,让人感受不到痛苦。
而他这两眼一闭,带给吴君梅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痛苦。
从嫁给赵发源开始,即使日子再穷再哭,她都依旧被宠的像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家里家外都无需她操心,换句话说哪怕是去要饭,她都只需要在一旁等着。
赵发源去市里看病的那几日,她都日日坐在门口盼望,什么都不做,要知道她从没起做过一次饭,锄过一次地,甚至衣服也都是赵发源洗好晾好。
可是往后的日子,她该怎么办?
两个女儿各自成家,一个儿子也在外面打工,根本就不可能留在家照顾自己。
吴君梅越想越难受,哭声一次比一次大。那种悲痛就连泪点较高的张哆哆听了也忍不住跟着落泪。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在病痛面前是如此弱不禁风。在那个闻癌色变的年代,一旦家里有人得了癌症,那就是要了一家人命,即使到了现在癌症都很难治愈。
张哆哆默默跪在一旁,膝盖也有不少淤青。
法事按照旧俗做了三天三夜,第三天才下葬,而这期间锣鼓喧天,唢吶声一阵又一阵。
前来吊唁的人一批又一批,而这三天的酒席也做得很大气丰盛。
很多人都在感慨这个赵发源可真是生了一双好女儿,一个个都这么有出息,听说都在外面自己做生意,这也难怪可以把老人家的丧事办得如此风光又体面。
光主事都有十来人,还有十来个道士,每天都有十来桌人吃席,正所谓的风光大葬,这一刻有了具象。
忙活了几天成功下葬后,每个人都有各自要做的事情,要过的生活,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起初赵小花提议让吴君梅跟着两个女儿一人住半年,可吴君梅坚决不同意,她想住在跟赵发源的这个小破屋,就这样默默地守着。
最后一致商议,谁有空就谁经常过来看看,送点东西给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