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系统被始皇截胡了(124)
嬴政是真的担心昌平君的状态,于是在大臣轮番劝说未果后,也开口劝道:“昌平君,寡人知晓你为国尽忠的心,但也要先顾好自己的身体。”
“要不然…”
昌平君本就一心求死,能在临死前做些贡献,为扶苏增添一些荣光,他哪里还会想着自己的身体如何?
“王上,老臣已经好了,求王上,准许臣领兵出征。”
说完直接对着嬴政行了一个大礼。
尉缭等人都看向李斯,这么多人,就李斯还没站出来发言,李斯这时候倒是学乖了,一言不发。
谁都不站,也不参与,自从他和后胜碰面后,他就有了底牌。
他能让后胜说服齐王,不战而降,心里有了底气,就自然冷静下来。
他已经反省过自己,不要急躁,不要因为王上短暂的信任黎姜,就着急毛躁。
黎姜只是个宫人出身,和师从荀子的他相比,天差地别。
就算她能掐会算,也影响不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他不能急躁,让敌人抓住把柄。
得先看看王上是什么态度,得摸准王上的命脉。
昌平君已经下定决心,不管谁说,都不听,扶苏也站出来劝说,也没能改变昌平君的想法。
众臣的目光都看向黎姜。
国师这时候倒是站出来开口说句话啊,先不说昌平君自身是忠亦或是奸,就说这人,被逼到绝境,会不会一时钻了牛角尖,做出什么事来,还真不太好说。
现在外面传言愈演愈烈,大家都不愿意冒风险,让昌平君出去领兵。
狼没了崽子,会不会反扑,反咬一口,那可真的不一定啊。
这是几十万大军的事。
于是朝臣纷纷站出来,打着为昌平君好的旗号,想让他休养生息,实则还是想将昌平君放在眼皮子底下。
前两天还半死不活,现在突然站出来要领兵出征,谁心里不慌啊?
尉缭等人都将目光定在黎姜身上,不断用眼神示意黎姜开口。
在众人的期盼下,黎姜终于开口了。
“臣倒是以为……”
黎姜一开口,众臣眼光嗖的一下就亮了起来。
“臣倒是以为,昌平君可以领兵出征。”
尉缭:……
王绾:……
众臣绝望的闭了闭眼,国师啊!你领会错意思了!
尉缭着急的给黎姜使眼色,挤眉弄眼的,希望黎姜明白他们的意思。
黎姜看着昌平君,又看了眼朝臣。
扶苏不可置信的看向黎姜,外翁这副样子,怎么能出去领兵?
嬴政转头看向黎姜,黎姜丝毫不慌,肯定道:“燕国与代国不过一城之地,臣相信昌平君定会拿下两国。”
【在咸阳城背负污名一心求死,不如去战场上拼杀,若是壮烈牺牲也好,或是想通了也罢,至少不会连累扶苏的名声。】
群臣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原来不是国师没领会他们的意思。
是国师变了想法…
这怎么他们有些跟不上国师的脚步了呢?
李斯看着嬴政有些不赞同的表情,自觉这次摸准了王上的心思。
连忙站出来与群臣一同反对道:“王上,昌平君已经年迈,又身体大病初愈,舟车劳顿,带兵出征,没有个好身体可不行。”
“李丞此言差矣,在下还比王翦将军年纪小了两载。”
昌平君看向李斯:“若是在下都不行,那王翦将军该如何?”
王翦:膝盖有些痛,是怎么回事?
“好了,就依国师所言。昌平君与王贲将军共同领军出征。”
嬴政开口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王上英明…”
群臣附和…
李斯惊讶的看向嬴政和群臣,这怎么回事儿?这王上和群臣的态度怎么又变了呢?
第108章 昌平君得偿所愿
昌平君得知可以出去上阵杀敌,可以为自己选择埋骨之地,也就不参与朝政了。
剩下的时间大家都在商讨接下来原楚地封官执管的事。
下了朝之后,大家都去找黎姜,想问问黎姜的想法,顺便诉说下他们的担忧。
昌平君得偿所愿,就回府,将府门一关,谢绝所有人的探望。
他要多想一想,什么时候壮烈比较合适,总不能刚到战场,第一场就死了,那不是给扶苏挣荣光,那是给扶苏抹黑。
扶苏下了朝也和群臣一同找到黎姜,想知道黎姜怎么会同意昌平君出去出征。
群臣担心昌平君反扑,但扶苏担心昌平君的身体。
黎姜看着朝臣们碍于扶苏在场,不便明说昌平君的事。
便也拐着弯说着让他们放心的话,总不好直接和他们说,你们别担心。
昌平君不会背叛大秦,他就是去找死去了。
“诸位放心,昌平君身子已经大好,不必担心在战场上会出现什么状况。”
黎姜接着道:“况且,本国师夜观天象,在不久的将来,秦必能大一统,诸位将心放在肚子里。”
送走朝臣,黎姜才对着一脸担忧的扶苏接着劝慰道:
"现在昌平君老年丧子,自然是心中苦闷,若是你一味的将他留在咸阳城,这口气堵在心里不得发泄,定是有碍寿数。"
黎姜摇了摇头:"不如让昌平君出去征战,去战场上发泄出这口气。”
看着扶苏还是面露担忧,黎姜接着说道:“长公子,你也要想开一些,你也看见了如今昌平君的情况,就算你拦着他不让他出征,他也没有多少日子了。”
【所以去了战死沙场,你别怪我。】
【就算不去战场,你看他半月瘦十多斤的模样,也挺不了几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