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水浒传+金瓶梅同人)西门大官人在北宋末年(267)+番外

作者: 鸦泉 阅读记录

大概是不愿承担割地罪过,赵桓在遣使与粘罕谈判过后,并未割太原、威胜军和隆德府三地,但格外给金一百万两以作补偿。

收到犒劳的粘罕,在十月末撤回金国边境之内。

而在粘罕北撤回国半途,金国就传来消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日前病逝,储嗣完颜晟将继任金国国君。

岳飞几乎被气出个好歹来!

“怪道金军提出议和,原来是国内新老国主交替!不管议和不议和,金军都要北撤回国!想要再次南侵,也得等皇权交接稳妥之后!”

“大宋朝廷送的金银牛马绢帛,完全是不必要的!”

气得要死的不止岳飞,李纲、张浚和朝野有识之士,也都被气得倒仰!

官家糊涂啊!

西门卿虽然也是没料到赵桓竟然选择议和,但竟然也不觉得奇怪呢!

[要是不离谱,也就不是雪乡二圣了。]

……

金军北撤回国,金国新帝登基。

以赵佶和赵桓为首的朝廷君臣们,以为天下太平无事了。

于是罢了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的兵权,遣返了各路的勤王兵。

又恢复了以往文官只知道贪图安逸、武将一味追求玩乐的文恬武嬉故态,根本不曾吸取教训,不曾作出任何防御金兵再次南侵的准备。

当张浚以太学生身份提出需要防备金兵再次南侵时,赵桓甚至呵斥他:危言耸听、另有图谋!

在朝廷毫无备边之策的时候,西门卿经此一次支援开封,回去后就开始了扩军。

尽管之前盐军公审权奸后充盈了一次公库,粮仓盈满,但也不足以放手扩充盐军。

而现在高产良种玉米已经全面种植,并且丰收了一季,就算之后北方陷入战乱,粮食种植会受到影响,巴蜀天府之国这个天然粮仓,也能支撑盐军粮食消耗。

而且后续还有开宝箱开出的高产小麦,已经可以全面种植。

粮食充足,不用担心养不起军队了。

盐军一旦开始大肆扩军,便不愁兵源了,光是盐军治下的三州一府,前来参军的就源源不断。

开放募兵不过十日,盐军新兵队伍就已经达到了五万,就这还是有所筛选,而非来者不拒。

除了三州一府本地,刚经历过方腊义军战乱的东南大地,也源源不断有登船北来讨生的难民。

一船装满能有一千来人,刚开始时每日运人海船不断,现在隔几日才有一趟船,但总的算来,盐军治下接收的东南战乱之后的难民,已经有四五万之数!

这些难民中部分选择开荒种地谋生,也有许多青壮羡慕盐军吃饱穿暖还有饷银回家的好待遇,于是纷纷趁此机会参军。

如此这般,东南难民又给盐军提供了两万新兵。

五万加两万、七万盐军新兵,加上五万盐军老兵,以及北境四寨的两万盐军边军。

盐军已经约有十五万兵力。

这十五万,并不包含后勤运输的兵力,是纯作战的兵力。

如果按照当下的兵力算法,盐军足有二十万大军。

再夸张一点,能吹成三十万大军!

盐军完成扩军后,西门卿便开始下令各将领,严格操练新兵,以最快的速度提升战力。

不说超越先前的盐军精锐老兵,至少要有老军的八成战力才行。

同时,炼钢厂高炉的火日夜不熄,炼出的钢水被变成一把把朴刀,一柄柄长枪,无数箭矢……

然后快速分批地,给新兵装备上。

盐军的制式武器和盔甲,新兵们迅速配装整齐。

而早在此之前,丰收的棉花已经被织布厂的纺纱机和织布机,织成一匹匹棉布。此时招募的盐民妇女,将棉布裁剪,填充进松软的棉花,做成一套套冬衣。

然后也一批批发放到盐军上下手中。

从操练提升战力,到配备制式盔甲兵械、保暖新棉袄,又有充足的饭食供应,从里到外共同作用之下。

到靖康元年六月,半年的功夫,盐军新兵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进化。

盐军如此大动作,不可能做到保密,西门卿也不认为能瞒住东京那一伙君臣。

而东京君臣,在得知盐军大肆扩军后,上下皆是惊慌不已!

或许大怂真有窝里横的基因,好比打金兵没用,好不容易出一个岳飞,他们扯人后腿的能力却是卓绝!

这次也是一样,赵佶和赵桓不思防备金兵的再次南侵,在听到盐军扩军时,应对得倒是迅速!

西门卿:他扩军是为打开封的吗?是为应对金军再次南下!

只是打开封的话,根本用不着大费周章的扩军。

就先前的兵力,就足以把开封轻松拿下好吗。

但赵佶和赵桓显然不会这么认为,何况他两还是窝里横、窝外怂的显著代表。

西门卿也考虑到这一点,为大局考虑,情真意切地写了一封陈情表文。

甚至派了神机军师朱武做使者,进京面呈表文。

表文中,西门卿鞭辟入里地分析了:金军北撤只是权宜之举,最早今年入秋、最迟明年春夏,金军必将再次大举南侵,且将是举全国之力发动的灭宋大战!

届时金兵南侵,盐军与朝廷便再无不同,都只是中原百姓而已。

若败于金兵,则一样亡国破家,百姓遭受践踏。

如此这般,盐军扩军实为防御金兵,不为威胁朝廷。

现在我们双方先暂时握手,待到解除金兵威胁,再言其他。

届时招安盐军,也未必不可协商。

天地良心啊!西门卿说得句句属实,字字肺腑!

就连最后许诺的来日或可接受朝廷招安,也是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