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权臣妖娆(311)

作者: 肉沫跑蛋 阅读记录

而且也是杜晚枫在关键时刻上书,给他提供了一条条切实可行的建议,才让他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那么大的拥戴和支持。

这些承安帝不会在大臣们面前言说,但他心里面还是记得的。

再加上杜家那位九姑娘,火旋风的名号他都听说过,也感慨杜婉芷的英勇。

杜晚枫、杜婉芷,这姐弟俩对大闽、对他的确是一番忠心。

以往承安帝还对杜家心存顾虑,可经历了这一桩桩一件件,承安帝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误解杜家。这些年明里暗里对他们的打压,是否真的有些过分了?

杜晚枫是个奇才,每一次建议和上书,都让他切实得到了不少好处。这样的人不重用,那真可能是他的损失。

只是,要如何赏赐他们,承安帝还得好好想想。

萧贵妃最近很不开心。

她明显感觉到圣人有些不信任她了。

倒不是别的地方不信任,而是在朝政大事上他更多习惯自己拿主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犹豫不决的事情都喜欢听听她的意思。

她知道,杜晚枫有关于武林人士的建议被她否了,而后来的事实又证明她先前那番言论是有失偏颇的。

可也不至于因为这件事,就让圣人一下子改变了态度。

主要原因还在于大闽这次的胜利,还有百姓们对承安帝的歌功颂德,都让这位年轻的帝王增强了信心。

他踌躇满志,对他之前不感兴趣的一些朝政大事,也都有了热情。

没看见他现在在后宫流连的时间少了,也不抱怨着早朝太早了,时不时就召集大臣们讨论国事。

许多奏折也不再让身边的太监为他翻看,都亲自批阅。

皇帝越想有一番作为,越励精图治,那旁边人所拥有的权势自然就小了些。

萧贵妃不知道该怎么办。

按理说她是希望皇帝早点成长起来,不要永远像个小孩子。

可圣人长大了、什么事都自有主张了,那么他还需要她这位萧姐姐的存在吗?

为了她自己,皇帝还是不懂事、多依赖她一点的好。

另一方面就是董妃。

多次让人下手,对方都还好好的。

如今她肚子里孩子都八个月大了,很快就会生产。这要是真让她把孩子生下来,还是个皇子,那她就真被那个女人给压下去了。

不行,一定不能让那个女人生下龙子!

朝中,文臣武将还是在争论不休。

文臣的意见是如今战事停了,北安、夫仓也都与大闽和谈了。武将们暂时已经派不上大用场了,没必要再为他们做出太多倾斜。

这个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节省开支、缩减财政,全力支援大闽重建。

甚至还有文臣建议裁撤两成兵力,让他们卸甲归田,好好种地,来充盈国库税收。

这遭到了武将严厉批判。

卸磨杀驴也不是这么个杀法。

可恶的文官们,当他们在前线为大闽豁出命战斗的时候,这些酒囊饭袋们除了享受他们用血换来的安宁太平,就是在各种打压他们。

将士们的血还未冷,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要撼动好不容易得来的平静生活了?

而且如果大闽兵力充沛就罢了。

本身兵力不足,也不够强壮。这次力战夫仓和北安,又损失了不少将士。

不趁着这个时间练兵,下次敌人再打上门怎么抵挡?

可笑那些文官,还说什么大闽上下一心,下次敌人再打进来,再来一个全民动员保卫河山的运动。

真是脑子傻了,他们只看到了最终结果,却看不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出的巨大牺牲。多少人牺牲了一切,才保住了家园。结果却被这些文官作为打压对手的武器,自己两片嘴唇上下一碰,什么都没付出,但好处全被你捞走了,凭什么?

第二百九十三章 求亲的人真多~

而且当将士们的心被寒透,这番殊死搏杀换来的却是打压和卸磨杀驴,下次还指望他们为这些人牺牲?

承安帝也深知不能寒了这些将士们的心,但也确实怕武将们权势变大会影响到他的统治,左右为难起来。

这个时候,胡大人和田大人等一班臣子站了出来,开始为武将们说话。

这次大闽赢了,但兵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这样的全民抗敌驱寇,下一次也很难再模仿。守卫大闽边关,仍然得靠这些将士们。

而且许多大闽仁人志士和百姓,为了支援前线掏空了家财、付出了性命。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人,而不是想着下一次还是要他们倾囊付出。

拥有这么可爱的子民们,朝廷应该要想办法给他们安宁太平的生活。只有兵马强壮了,朝廷和百姓们才能真正高枕无忧,不用担心敌国随时来犯。

当然,这并不是说武将地位就凌驾于文官之上。

武将依然会受到文官节制,但加强练兵、巩固边防这块不能松懈。

别认为现在和谈了,就真的太平了。

即便夫仓、北安损失惨重,但大闽情况也不容乐观。而且西部还有一个西荣,这次只有他们没参与到战争中来,实力只怕是诸国最强的。

只因为大闽全民抗敌驱寇的运动高涨,他们惧怕了,暂时放弃了攻打西部。可我们只要稍加疏忽和松懈,豺狼就会露出獠牙。

胡大人和田大人等人的说辞,打动了承安帝。

魏阶也站出来表示支持。

强敌环伺,我们刚赢得了大战的胜利,理应齐心来建设这个国家,让她变得更为强大。而不是刚稳下来,就来个窝里斗,进一步消耗我们自身。